以下是含有音樂院的搜尋結果,共24筆
2025台灣國際古樂節將於10月24日(國家兩廳院)與10月26日(衛武營)推出前所未見的節目《雙琴爭鳴》,以雙大鍵琴呈現義大利18世紀的即興藝術——帕蒂門托(Partimento)。這種古老的教學與作曲法,影響了巴赫、韓德爾與巴黎音樂院,至今仍充滿神秘色彩。
金鐘、金曲雙金得主長笛音樂家華姵,再度傳來佳音!她與宋菁玲共同主持的 Podcast 節目《客製化音樂盒》,正式入圍第四屆「客聲獎」Podcast 類文化節目獎,為其跨界藝術與文化傳播之路再添新里程碑, 9 月 27 日頒獎典禮即將登場,華姵透過音樂專業,為客家文化開啟了一條嶄新的傳播之路。
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與台灣經濟研究社永續發展政策研究中心將於今(2024)年12月21日(周六)中午 12:00舉辦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10周年慶祝活動,內容包括生物多樣性介紹、傳遞天癒五生意境的平和音樂會及原型食材餐會等精彩活動。
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蔡耿銘主任率領弦樂團學生,於11月19日至23日前往日本東京,進行為期五天的學術交流活動。本次行程結合演出與跨文化互動,提供學生國際學習的多元經驗,並展現南大音樂系的教育成果與特色。
我入學音樂系時是第三屆。比我高兩屆的有史惟亮、吳漪曼、孫少茹、李淑德、田禎、余水姬等人。史惟亮比我長五歲,以流亡學生插班入大二。畢業後留德回來和許常惠發起民歌採集運動,是「音樂的苦行僧」,台灣民族音樂的主要推動者。在板橋成立了音樂圖書館。五十歲就去世了。他內向寡言,倒是和我說過很多受日本人欺凌,一路流亡的苦難經歷。吳漪曼民國38年插班到大二,一年就出國了,所以我和她的交情,要到多年後我跟蕭滋老師學德文藝術歌,她已經是蕭滋夫人時才建立的。孫少茹的父親是抗日名將孫連仲將軍,母親是前清端王戴漪的孫女。她民國52-55年連續獲Vercelli、Toulouse、Giordano、Busseto聲樂比賽金獎,是華人第一位戲劇女高音。不幸在四十八歲去世。她是籃球迷,上什麼課都抱著球進教室。畢業音樂會時好多同學才驚訝地發覺她唱得這麼好,本來以為她是體育系的。李淑德從美術系轉來,後來是台灣的小提琴教母。林昭亮、胡乃元、辛明峰等都出於她門下。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逝世後233年後,一首不為人知的作曲9月17日驚喜現世,這個抄本是他青少年時期譜的一首曲子《極小夜曲》(Ganz kleine Nachtmusik),長久以來一直收藏於萊比錫市立圖書館的音樂圖書館之中未被發現。本報專訪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前助理指揮、現任第二小提琴副首席王昱尹先生,帶您一同賞析這首莫札特跨越時空的「最新單曲」。
總統府14日發布總統令,宣布駐奧地利代表張小月准予退職,特任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團長劉玄詠為新任駐奧地利代表,劉也被譽為台灣首位「音樂大使」,劉玄詠昨回應,自己曾在奧地利讀書,是第一個在維也納音樂院長號演奏家拿到文憑的華人,在地緣上相當熟悉。外交部表示,相信透過劉玄詠豐富的國際文化交流經驗,能在維也納全面提升台灣能見度,並深化台奧關係。
越南鋼琴家鄧泰山(Dang Thai Son)1958年出生於河內,父親是詩人、母親是鋼琴家,從五歲就開始學琴。他在七歲時進入母親任教的國立河內音樂學院,那時越戰已持續十年,為了躲避戰火,全家逃到山上的防空洞,鄧泰山在戰火下仍努力練琴,深山裡物資匱乏,同學們只能在一架破舊的鋼琴上學習,而且要輪流趁美軍飛機沒在轟炸的時候練習,據說每天只能排練20分鐘,小小年紀的鄧泰山想出在廢紙板上畫鍵盤,每天在上面勤練指法。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27日表揚本外籍模範勞工、績優工會,市長陳其邁親自頒獎,感謝獲獎勞工及工會在市政建設、飛安、音樂、製造、看護等業界的貢獻,勞動節前夕,特地致上謝意。
台灣油畫家凌丹琦2024年1月獲得佛羅倫斯波提切利獎,2024年4月將在米蘭達文西科技博物館受頒達文西國際傑出畫家獎。獲雙國際傑出畫家獎的凌丹琦常在歐洲展出其作品,5月26日至6月9日已受邀至義大利岡薩加博物館進行展出,她的作品在海外能見度相當高,許多國際策展公司頻頻邀請她在海外展出!
畢業於德國柏林Hanns Eisler音樂院的北市大安區公所替代役役男李衛奇即將退役,上午在特別在大禮堂安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法國號音樂饗宴,讓公所同仁及參與的里長們,不用出國,也能聆聽音樂廳的專業演出,現場如癡如醉。
臺北市立國樂團多年來持續探索,希望拓展樂迷的聽覺新體驗,並且展現國樂與西樂的精采交織,今年由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2024臺北市傳統藝術季將於3月16日(六)晚間7點30分在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推出「非常貝斯」音樂會,邀請葉和中擔任客席指揮,除了經典國樂團曲目之外,也邀請北市國低音提琴首席陳弘之、電貝斯演奏家徐崇育與長號家彼得‧史坦納(Peter STEINER)擔綱獨奏,帶來非典型的東西音樂跨界美音。
享譽國際的韓國鋼琴家白建宇,繼帶來貝多芬全本32首鋼琴奏鳴曲、葛拉納多斯《哥雅畫冊》後,將於2024年4月再度訪台,獻上即將錄製的莫札特鋼琴作品。
首位五度摘下法國勝利古典音樂桂冠大獎,也拿下2019年留聲機雜誌「年度唱片」大獎,法國樂壇眾所矚目的中生代鋼琴家夏瑪尤,3月下旬將在台舉辦音樂會,演奏兩首鋼琴鉅作《伊斯拉美》及《夜之加斯巴》。
享譽國際的擊樂家吳珮菁將於2月25日和美國波特蘭交響樂團、客席指揮家馬可·帕里索托合作,挑戰演出作曲家約翰・科里利亞諾超高難度的打擊樂協奏曲《魔術師》。首度和吳珮菁同台的指揮家帕里索托表示,「我非常期待與這位出色的藝術家合作,珮菁是一位世界級的音樂家,也是打擊樂界的傑出代表。」
第六屆日本仙台國際音樂大賽銀獎暨觀眾獎得主汪奕聞,將在今年4月舉辦獨奏會,演奏曲目他選擇從台灣作品出發,將演奏作曲家陳可嘉的《給一座孤島》。
我們是否又回到了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回顧2023年秋冬音樂季,柏林愛樂樂團選用了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所寫的交響詩《英雄的生涯》開季,而且緊接著在四個星期之後,演出了貝多芬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轉瞬間,對英雄的歌頌似乎成為了今天世界音樂之都柏林的一大藝術主題,並且透過柏林愛樂專屬的《數位演奏大廳》平台(本月正歡慶15週年)而同步傳遍到世界。
30多年前,小提琴家蘇顯達剛從法國回台時,還是小學生的張宜跑來和他學琴,沒多久張宜就赴美留學,後來也成為小提家,今年12月她特地回來,與蘇顯達同台並全台巡演,最終場將在本週末登場。
帶著驚人的毅力,鋼琴女王齊柏絲坦即將完成2023年度世界巡迴旅程,最終站選在台灣。她表示雖然是個熱愛旅行的人,但是今年真的太瘋狂,一連去了兩次南韓,還去了巴西、溫哥華、吉隆坡、中國大陸等地,這次來台也是今年第二次來台,且是最終站,之後將返回維也納。
有「長笛王子」封號的長笛家胡志瑋,自幼即在嚴謹而扎實的長笛學習環境下,接觸了眾多經典的大師作品,近年除以演奏家身分活躍於國內外舞台,更是致力投入於培育後輩演奏家的教育界中。今年聖誕節下午將在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表演廳演出,精選多首名曲,陪樂迷過聖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