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MRAP的搜尋結果,共08筆
美國媒體《政客》(Politico)專文報導,美國在無人機發展上明顯落後,還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無人機專家指出,美軍無人機無論品質或價格都難以匹敵中國大疆(DJI)等產品,核心零組件如電池、馬達與磁鐵幾乎被中國壟斷,結果導致美國無法建立完整產能,與此同時,中國、俄羅斯與烏克蘭已能大規模量產並靈活運用廉價無人機,使美軍在新型態戰爭中顯得被動。
據觀察者網引述美國「政客」新聞網27日報導,無人機在近來全球的局部戰爭中嶄露頭角,但美國在相關領域的不足,令五角大樓頗為頭疼,揭示了美軍應用無人機面臨的困境。
美國裝甲武力的發展過程雖然相對較晚,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還都沒有一款自行研製的戰車能投入戰場,主要還是得靠英國和法國的戰車撐住場面。一戰後的經濟大蕭條,更讓起步已晚的戰車發展路徑再度陷入困境,好不容易積累的研發經驗幾乎又找不到舞台,這樣的大環境上讓一些戰車技術先驅的工程師,如:克里斯蒂之輩很難有發展的空間,這也導致了他的產品專利去了蘇聯開花結果,蘇聯人以他的設計研製出BT系列的快速坦克,後來更催生出T-34中型坦克。美國在這一段期間內信奉的孤立主義,的確讓戰車的發展得不到所需的資源,因此美軍在這一個領域上的技術水準與戰術觀念又再度停滯。
美國國防部現行的武器研發需求機制 「聯合作戰能力整合與發展系統」(JCIDS)遭控為官僚障礙,嚴重阻礙創新,效率差到不行。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最新報告指出,該系統應被全面廢除,並以更靈活的機制取代。
長期分析烏克蘭戰爭的軍事觀察家表示,俄羅斯軍隊的衰弱已是明顯可見,軍用運輸車損失巨大,越來越依賴民用輕型車輛來確保戰場後勤,期望利用民用車機動性,來保護其日益減少的裝甲資產。
近期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與塞內加爾外交部長薩爾(Aissata Tall Sall)在莫斯科舉行的記者會上強調了這一點,合作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是俄羅斯重型車輛製造商卡瑪斯(KamAZ)將在塞內加爾設立工廠,專注於生產民用和軍用重型車輛。
最近發布的一段影片顯示,烏克蘭武裝部隊的一輛MaxxPro裝甲車,在俄羅斯的猛烈砲火下飛馳,期間雖然遭遇3次砲火擊中,但是裝甲車仍然繼續馳騁,將士兵安全帶離危險地帶。
搞了半天是轉包,然後卡在美國。德國軍企原定今年(2024)要向烏克蘭交付的200輛德國生產的防地雷反伏擊車(MRAP)無法如期交付,最快要到今年6月才能交付第一批,而且今年一整年只能交付一半的車輛,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間德國軍企根本沒有生產料件,而是由美國公司生產,然後現在料件又卡在認證那關,遲遲不能從美國出口,最慘的是這些車子到底能不能防雷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