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高強度運動的搜尋結果,共19筆
暑假進入尾聲,家長忙著準備開學用品的同時,也別忘了調整孩子的作息與飲食習慣!有研究顯示,兒童若每日平均睡眠時間減少約48分鐘,攝取的熱量會增加約62大卡,睡得少,垃圾食物吃得更多。專家提醒,若這些習慣延續到開學,不僅影響專注力與情緒表現,還可能導致血糖波動、代謝異常。
現代人工作忙碌,有時很難抽出時間運動。一項追蹤5萬多位糖尿病患,長達9.5年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天天運動,還是集中在周末一次爆發式完成運動量,只要達到每周150分鐘以上的中高強度運動,都能降低死亡風險;而周末戰士的死亡風險,甚至低於規律運動者。
花蓮經過地震天災後逐漸恢復正常,預估今年暑假遊客量增多。為迎接暑期泛舟旺季,已推動16年的秀姑巒溪泛舟「水域行動緊急醫療服務」,將自6月23日起至9月10日進駐,分別在中、下游各設置1處行動醫療站,由醫護人員駐守,為泛舟遊客提供即時緊急醫療服務。
花蓮經過地震天災後逐漸恢復正常,預估今年暑假遊客量增多,為迎接暑期泛舟旺季,已持續推動16年的秀姑巒溪泛舟「水域行動緊急醫療服務」,將自6月23日起至9月10日進駐運作,將分別在中下游各設置1處行動醫療站,由醫護人員駐守,為泛舟遊客提供即時緊急醫療服務。
忙到抽不出時間運動?其實就算1天只有5分鐘,天天做也能護腦。醫師蕭捷健指出,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每周做中高強度運動35分鐘,就能減少41%的失智風險,運動時間越長,風險也越低。要如何判定自己運動是中等強度還是高等強度,可以用「說話」來判斷。
規律的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也能保護大腦,預防失智症。醫師黃軒指出,「握力足夠、走路速度快的人」較不容易罹患老年失智症。除了有氧運動外,抗阻運動、小負荷力量練習、複合運動、身心運動等4類型,在預防或延緩老年失智方面有極大益處,可以試試打太極拳或踢毽子。此外,上午6:00-12:00進行中高強度運動,是預防失智症的最佳時間。
有些人吃完大餐,會加強運動強度試著彌補。不過,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研究發現,讓吃完高脂食物的老鼠,分別進行低度、中度與強度不同程度運動,只有類似慢慢走的低強度運動,能有效保護心臟,直接進行高強度運動,反而加重心臟負擔,這不是運動無效,而是健康順序不能顛倒,「得先吃對再動對。」
運動對健康有益,但什麼時間運動最好?對此,復健科醫師李炎諭整理3項有關不同時間進行運動對健康風險影響的研究,其中顯示於中午至下午運動,相較於早上時段,有更低的全因死亡風險;此外,針對肥胖的糖尿病個案,在晚間運動能降低最多的死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他也強調,維持運動習慣最重要。
男性朋友總希望自己的「小弟弟」元氣滿滿。泌尿科醫師黃冠鈞分享4個保養GG的方法,除了少抽菸、睡眠充足之外,他建議可做重量訓練與凱格爾運動,尤其是腿部的重訓,能增加陰莖根部壓力,讓充血的陰莖更硬挺,也能刺激到骨盆底肌肉,射精可射得又高又遠。
許多上班族都有久坐的習慣,認為這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久坐對健康有多方面的負面影響,除了容易肥胖外,還可能引發糖尿病、心臟病,以及加速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發展,恐令早逝風險提高。他並引述研究指出,即便久坐後進行大量運動,仍難以完全抵銷其傷害,值得特別注意。
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更能夠提升專注力,並幫助保持身心健康,因此每天抽出時間活動筋骨相當重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日應進行至少6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且父母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控制食慾對減肥的成功至關重要!陽明交通大學團隊最新研究,針對年近60的中年族群提供了3個月的高強度間歇飛輪運動。面對運動後提高的食慾,只要在半小時內攝取高蛋白飲品,就能降低飢餓感,也能減少吃宵夜機會。研究團隊指出,這樣的飲食方式,適合想瘦身但又難以抵抗食物誘惑的人作為參考,但非表示只吃高蛋白飲食是良好的體重管理方法,運動才是一切的根本。
控制食慾對減肥的成功很重要,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陳喬男團隊透過最新研究,找到了絕佳辦法,適合那些想要瘦身但又難以抵抗食物誘惑的人,就是在運動後攝取高蛋白質的食物。
現代人工作忙碌,周末常只想補眠,對此,復健科醫師李炎諭指出,多篇研究發現,即使每周只有在周末運動1、2天,只要時間超過30分鐘,即能有效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死亡風險。
近年多項研究顯示「久坐」有礙健康,會導致發胖、第2型糖尿病、癌症甚至早逝的風險增加。澳洲學界最新研究提出一天之中睡眠、運動、坐與站的時數分配,其中「坐」的時數上限是6小時,「站」至少要5小時,這對於維持理想的血糖控制、促進心血管健康有很大好處,值得久坐一族參考。
運動有益身心健康是人盡皆知的常識,然而一天之中哪個時段適合運動就有學問了。先前有研究指出,有氧運動適合上午,下午或晚上比較適合鍛鍊肌肉,作息時間也會影響運動表現,規律運動有助於延年益壽。澳洲學界有最新發現,一天之中選對時段運動,能讓全因死亡率降低61%。
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在我們生命的下半場,膝蓋關節常常成為決定我們健康與否的關鍵?洛桑加參醫師在其著作《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中揭露了這個有趣的現象。他指出,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膝蓋關節往往變得更加重要,尤其是當我們忽視了對它的照顧。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資料,台灣18歲以上成人,約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脂症,而血脂過高,會提高高血壓、糖尿病、中風風險,除就醫服藥外,營養師彭逸珊指出,患者也可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改善,像多吃高纖蔬菜,與每週進行15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都有助於控制血脂。
骨質疏鬆症可說是「無聲殺手」,很多人往往等到跌倒骨折後,才驚覺本身早已罹病。想要預防骨鬆纏身,運動和飲食都很關鍵。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強化骨骼5運動,強度從低到高依序為,走路、快走、跑步、跳繩、重量訓練。其中她提到,每天跳繩50下,6個月能讓髖骨粗隆骨密度增加3~4%。而在飲食方面,可攝入芭樂、每天2份乳製品、豆製品、黑芝麻,以及補鈣保健品,來讓維護骨骼健康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