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何應欽的搜尋結果,共18筆
已故名將孫立人次子孫天平日前透露,已正式向大陸國台辦提出申請,希望能將父親孫立人的遺骨遷回安徽故里安葬,大陸國台辦29日表示正在了解核實中。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30日則說,只要孫家家屬達成共識,政府立場沒有准或不准問題,但也提醒當年許多來台將軍遷回大陸安葬的案例不多。
宋子文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作出貢獻,防止南京國民政府分裂。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宋子文第一次回到故鄉海南文昌視察,但來去匆匆,原來發生了「西安事變」,他得趕回南京穩住國民黨鷹派軍人和政客,使其不能藉故動武。並偕妹妹美齡親赴西安跟張學良談判,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作出重大貢獻。張學良的親信郭增愷在《一個歷史問題的交待》中說:「自一九三三年(宋子文)與蔣先生在牯嶺爭論而離開財政部後,一直就處於被南京政府所忌刻的地位。及事變發生時,南京還有人懷疑他與張楊通謀。宋子文之前往西安,就他與蔣先生那幾年的關係說,總算得上是公爾忘私」。「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了,但張學良遭到軟禁,楊虎城被投獄,宋子文內心很感歉仄不安。郭增愷回憶說:「宋先生在病榻上痛苦的語我:『你的話一些沒錯。第一次往西安前你在這裡說過:事情一定解決,結果則八面不討好!』然移時後,他又嘆道:『除了避免一次戰爭,少死幾萬青年外,我們沒有做出甚麼!』」。其實避免一場戰爭,少死幾萬青年已是功德無量。而且不僅於此,設使「西安事變」不能和平解決,南京跟西安開戰,國民黨馬上分裂,中華民族也大分裂,試問還能統一全國力量全面抗戰嗎?中國還堅持到一九四五年取得抗戰勝利嗎?當然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不只是靠宋子文兄妹之力,共產黨周恩來乃至斯大林都出過力,而斯大林之所以主張釋放蔣,目的是讓中國軍隊拖住日軍主力,使其無力北進配合德軍兩面夾攻蘇聯。假如無宋子文兄妹介入,讓何應欽等鷹派發動內戰,則周恩來、斯大林即使想調停也將成為不可能。
賴清德總統今(15)日發文僅提「終戰」,未提對日抗戰、日本戰敗投降等文字。退役中將帥化民痛批「莫名其妙」,不讀歷史也要有常識,日本投降就是投降!還想抹煞中華民國國軍在抗戰的貢獻。
台光電總部,已經在桃園觀音矗立30多年了,7月1日,烈日當空,廠區建物被曬得明晃晃地,今周刊採訪團隊拉開這扇向來不對媒體公開的總部鐵門,探訪這座神秘的CCL(銅箔基板)王國。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80週年,對人類來說意義重大,對目前仍持續進行的戰爭─烏克蘭與中東─更具有警惕作用。而二次大戰結束的「終戰紀念日」與「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雖然各國略有不同,但意義是一樣的,即人類應追求和平與避免戰爭。令人憂心的是,除了中東長期衝突至今仍糾纏不清,纏鬥3年的烏克蘭戰爭持續惡化,台海與南海爆發衝突的危機不斷升高,這對二次大戰終結80周年來說顯得格外諷刺。
去年的今天藍白合君悅會柯文哲簽訂六點協議揭開政黨輪替序幕。不料一年後的今天,背棄盟誓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已因北市長任內貪汙涉案遭羈押、延押至今。縱然有偵查不公開洩漏案情之嫌,然而因此從而揭露的檢調事證以及過往柯不避瓜田李下與財閥主動親好的作風,已讓多數人民難以對柯持信任立場對待,此也直接反映在柯的自家遭搜索後,至今一切動員聲援活動呈現軟弱無力到場狀況寥寥可數,以及涉及民眾黨與柯本人的民調嚴重下挫的窘境。
四 做成「制裁」的結論,又是根據什麼樣的邏輯呢?如果理解當時兩岸三地媒體世界大變動的趨勢,各種對兩岸政治領導人誣蔑、揭露的八卦書籍和文章到處都有。江南《蔣經國傳》的內容,其實大都逃不出坊間流傳的耳語,估計《吳國楨傳》也寫不出什麼太驚天動地的內容。那麼,台灣的情報單位,為什麼要大動干戈、籌劃一個到美國那麼敏感的地方,執行制裁的任務呢?劉宜良的爆料有到那麼高國安層次的顧慮嗎?在我看來,「三面間諜」,做為制裁的理由是相當薄弱的,當時的媒體環境(現在恐怕更嚴重),因各方面的爭取所產生的種種訊息交易,應該是相當普遍的事,能不能認定它就是間諜行為,恐怕還有檢討的空間。嚴格說來劉宜良不能算是我方正式的諜報人員,作為付費的線民,能不能以「制裁」的理由加以約束,這都令人質疑。
民國34年9月9日,日本於南京市向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宣布投降。當日上午9時,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一級上將在南京陸軍總部(原黃埔軍校)大禮堂主持受降典禮,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
針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5日向靖國神社供奉「玉串料」(祭祀費),以及日本政府多名內閣成員前往靖國神社參拜一事,韓國政府對此表示深切失望和遺憾。前立委蔡正元提到,日本天皇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台灣、澎湖歸還中國立即生效,台灣光復節其實應該訂在這天。
《辜顯榮翁傳》三次出版目的皆為「存史」之用,而兩本中文版的問世又與辜寬敏的支持與授權有密切關係。1995年,楊永良教授接受前日本文摘社的邀約,完成《辜顯榮傳》的中譯本,後因種種因素遲至2006年才由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出版,總編輯為張炎憲、執行編輯為曾秋美。楊教授序文中感謝辜寬敏堅持毫不刪節地譯出全文,並大力支持促成該書發行,但此中譯本的知名度應不高,時隔一甲子問世並未普及化,因為許玉暄(許丙孫女、楊肇嘉姪外孫女)未見過此中譯本。2017年她在廈門大學才「初見」日文版《辜顯榮傳》,雖有意翻譯出版,但苦無佐證資料及照片,二年後與辜顯榮外孫黃達夫(黃逢平與辜津治之子)結識後,經由其提供家族照片,再由辜寬敏授權,於2020年由蒼壁出版社再度出版。
當我們要闡發外省族群的眷村文化,就要釐清「眷村文化」的範圍,使得「群內人」與「群外人」都能認知到這種文化如何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的生活中,如此才能接著展開族群尊重與族群認同,並展開後續研究,敝人撰寫前文〈眷村文化是台灣質性飛躍的樞紐〉獲得熱烈的迴響,呈現政治、教育、風俗、文學、飲食與音樂這六大子領域的眷村文化,現在再補上語言、電影、建築與軍事這四大子領域,合計十個子領域,共同呈現眷村文化的豐富樣貌。
國防部編列4400萬預算,信誓旦旦要爭黃埔「正統」、搶「話語權」,但上一次國軍正式修編陸軍官校校史,已是半世紀以前的事,不重視歷史,甚至意圖切割歷史的結果是,日前《青年日報》社評高分貝抨擊對岸統戰,提到黃埔校史卻竟抄自大陸文章,還非正確內容,這樣慶祝黃埔百年,未免有愧先人。
國防部編列4400萬預算,信誓旦旦要爭黃埔「正統」、搶「話語權」,但上一次國軍正式修編陸軍官校校史,已是半世紀以前的事,不重視歷史,甚至意圖切割歷史的結果是,日前《青年日報》社評高分貝抨擊對岸統戰,提到黃埔校史卻竟抄自大陸文章,還非正確內容,這樣慶祝黃埔百年,未免有愧先人。
今年4月28日是《中日和約》簽署72周年,這份由中華民國與日本國之間簽署的和平條約,為從1931年9月18日開始的中日戰爭劃下了句點。從中華民國的角度來看,這份和約完全沒有任何問題,雖然中華民國是在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對日本宣戰的,但是雙方的局部武裝衝突確實從「九一八事變」就已經開始,全面抗戰則是在1937年7月7日爆發。
考量到《舊金山和約》即將在1952年4月28日生效,《中日和約》也必須要在這一天以前簽署完成。該與哪一個中國簽署和約,立即成了兼任內閣總理大臣與外務大臣的吉田茂一個傷腦筋的問題,因為如果純粹從法律視角來看,日本並沒有對中國宣戰的紀錄。既然沒有宣戰紀錄,又該如何簽署和平條約?
我聽到齊邦媛3月28日逝,想也當然。我與她80年代識,談很多。這些年來,我有想去長庚養生村看她,但也太久了,後來都不想了。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國府高層參謀機構一是負責國防計畫的參謀本部,一是負責軍令的軍委會,兩機構合組有如日德參謀本部。盧溝橋事變起,蔣中正向前線發出很多電報指示機宜,他對中央軍事機構發出的第一則命令,就是經軍委會辦公廳主任徐永昌轉給參謀總長程潛,其後諸多透過參謀本部的部署指令,即是運用參謀組織應付外來威脅。梳理國府高層參謀組織(參謀本部、軍委會和後來改組的軍委會第一部)在中日戰爭之初的主要作用,概有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