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促進轉型正義的搜尋結果,共109筆
法務部推動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公約)人權保障價值,以及促進轉型正義之社會溝通,同時響應每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Human Rights Day)與迎接115年兩公約第四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到來,自今(11)日至12月10日止,舉辦為期30天的「人權影展月」活動。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處分命國民黨移歸政治檔案共33筆,國民黨除了「台灣謝雪紅處分案」與「帽簷自述」外,31筆檔案業2019年移歸交接給檔案局,國民黨隨後也提行政訴訟,並請求促轉會給付3100萬元補償金部分,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認定,促轉會依法處分,但「台灣謝雪紅處分案」「帽簷自述」檔案無法確定是否存在,判決撤銷此部分的處分,國民黨其他訴訟請求被駁回。可上訴。
配合《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嘉義縣六腳鄉蒜頭糖廠「介壽堂」在興建68年後,被改名為「大禮堂」,糖廠所在地的工廠村民多數直到換了新招牌,才知道從小到大熟悉的介壽堂走入歷史,深感不以為然,認為此舉抹去大家兒時記憶,只因要去威權化、去蔣化,且台糖事前未告知,居民、文史工作者無奈又不滿。
嘉義縣六腳鄉蒜頭糖廠的「介壽堂」,巴洛克式建築已有68年歷史,近日居民在無預警下,發現「介壽堂」改名為「大禮堂」,進一步了解,台糖是配合《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進行改名,去蔣化、去威權化,但地方居民不以為然,指「介壽堂」是許多台糖人和居民兒時記憶,改名抹去許多人的記憶,也有居民指原「介壽堂」是由書法大師于右任題字,現改金字「大禮堂」,很醜、毫無美感可言。
台東縣尚存6處蔣中正塑像,其中位於台東市建農里的2座銅像,原訂15日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規定拆除,消息一出,引發地方居民反彈。經國民黨立委黃仁、黃建賓協調,國有財產署南區分署台東辦事處16日辦理會勘聽取民意;台東市公所當場表態願意承接管理後,國產署承諾暫緩拆除,並將地方意見呈報內政部再議。
台東縣目前尚存6處蔣中正塑像,其中台東市建農里的2座銅像,國有財產署原訂昨(15)日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拆除,經立委協調及會勘後,已決定暫緩;至於縣內其餘5處塑像,多設於校園或鄉鎮公所,縣府表示尊重各單位評估與居民意見,目前均未有拆除決議。
為促進轉型正義,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南區分署台東辦事處近日在台東市建農里2座蔣公銅像上張貼公告,指銅像將於15日起拆除銷毀。當地居民大酸政府吃飽太閒;立委黃建賓批評,中央操弄意識型態,勞民傷財;台東縣長饒慶鈴則認為,此舉低估了台灣人的智慧。
為促進轉型正義,國有財產署南區分署台東辦事處預定下週拆除台東市建農里活動中心內兩座蔣中正銅像,因無其他安置地點,將就地拆毀,消息引發地方居民議論,台東縣長饒慶鈴直言,若僅以拆除實體物件作為轉型正義的手段,是「低估台灣人民智慧」。
國民黨主席將於10月18日改選,國民黨立委羅智強日前宣布參選!羅今(30)日表示,若他當主席,將平反黃呂錦茹、保護受害黨工,「保證不會讓為黨付出的幹部孤軍奮戰,一定會站在最前線,守護大家」。
韓國真相和解委員會委員長朴宣映11日在臉書發文批評,我方行政院政委林明昕、人權及轉型正義處長賴俊兆,原定於南韓時間8日會晤,結果前一晚臨時取消,炮轟台灣「外交失禮」。林明昕昨透過辦公室聲明,前一晚告知後已表達歉意,對方用信件表達理解,對於朴宣映於社群做出截然不同反應一事「感到詫異」。在野黨立委則痛批這是重大外交失格行為,嚴重損害國家形象,要求下台。
國民黨立院黨團今開記者會,首席副書記長羅智強連批兩起執政團隊爭議,點名經濟部長郭智輝長期「神隱」,對重大經貿事件毫無作為,更痛斥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臨時取消與南韓官員會面,丟臉丟到國外,應立即下台。
失能缺智的賴政府,卻被智慧的選民經由「大罷免大失敗」上了最好的一堂民主憲政課。選民對「責任政治」的要求,打趴了民進黨長期以來慣用的潑髒水、扣帽子文化,而疑以對朝野差別對待的司法,這次也起了反作用力。25件罷免案全數未過,可說是人民用投票給執政黨敲響了警鐘。
《政治檔案條例》修法於去年228施行後,國安局配合持續推動國家轉型正義工作,從去年11月起,針對民國81年以前所有檔案(包含戒嚴時期全部資料)進行清查,全部作業已在今年5月完成,總計檢審2萬3,757卷,共56萬6,415件檔案。同時也同步移除營區內所有威權象徵銅像。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日主持「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表示,行政院已於今年2月核定「轉型正義階段政策重點策進方案」,未來將整合更多部會投入轉型正義後續重大工作,會中談到同意中正紀念堂轉型目標為「歷史記憶保存」與「民主教育推廣」,中長期轉型為「民主教育園區」,藉以深化社會理解台灣由威權轉變到民主的歷程,並強化人權與法治價值理念。
民進黨賴政府推動全國中正路改名爭議迭起!行政院長卓榮泰日昨定調,道路命名或更名是地方政府權責,「政院沒有全盤推動的任何計畫」;內政部政務次長馬士元強調,「一切按照卓揆指示,這個議題就到這裡為止」,中正路改名政策形同喊卡。
民進黨賴政府推動全國中正路改名爭議迭起!行政院長卓榮泰日昨定調,道路命名或更名是地方政府權責,「政院沒有全盤推動的任何計畫」;內政部政務次長馬士元強調,「一切按照卓揆指示,這個議題就到這裡為止」,中正路改名政策形同喊卡。
針對「中正路改名」議題,內政部雖已喊卡,但民進黨屏東縣議員李世斌、梁育慈6日在議會總質詢時表態,轉型正義的價值是在告誡威權錯誤、不要重蹈覆轍,所以他們支持中正路改名,並認為可將屏東市中正路改為「屏東大道」,對此,縣長周春米表示,歷史不能被遺忘、真相必須被發現,地方政府責無旁貸,只是要怎麼去與民眾溝通說明、取得一個大家有共識的名稱,而屏東大道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內政部推動各地「中正路」改名政策,引發強烈反彈。行政院長卓榮泰5日在行政院會上強調,道路命名或更名是地方政府權責,行政院沒有要全盤推動任何計畫,且非當前最重要的施政內容;內政部政務次長馬士元表示,會按照卓揆指示,「這個議題就到此為止」。
內政部擬推中正路改名,引發地方反彈,連綠營內部意見也不一致。行政院長卓榮泰5日首度於院會表態說,依照地方自治精神,道路命名或更名,應屬地方政府權責,行政院目前沒有全盤推動更改路名的計畫,這並非當前最重要的施政內容,因此毋須再針對更改道路名稱,進行實質討論。
內政部推動中正路、經國路改名引發爭議,內政部長劉世芳4日重申,推動過程中不希望造成社會對立,必須要去溝通,但不能不推動。但此說法似乎連綠營都不挺,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表示,改路名的權責屬地方政府,「不要主客易位」,在有社會共識之前不宜強推,「中央也沒有人要強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