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停棲的搜尋結果,共46筆
台灣狐蝠為我國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花蓮是本島唯一有穩定族群、能長期觀察的城市棲地,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委託專家學者完成「花蓮地區台灣狐蝠族群監測與棲地利用」研究,記錄到花蓮的台灣狐蝠有166隻,數量穩定成長,顯示花蓮市區綠帶環境能提供棲息與覓食條件。
台灣狐蝠為我國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花蓮、綠島、龜山島可見其蹤跡,其中花蓮的狐蝠族群相當特別,與人類生活區域高度重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完成「花蓮地區台灣狐蝠族群監測與棲地利用」研究,花蓮狐蝠約有166隻,呈穩定成長,顯示花蓮市區綠帶環境已能提供穩定的棲息與覓食條件。
東北季風增強,澎湖對外及島際間的藍色公路因海象不佳全面停航。但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列為瀕危保育鳥的黑面琵鷺,22日有逾150隻停棲在馬公菜園魚塭覓食,創澎湖歷史新高紀錄。
東北季風增強,澎湖對外與島際間的海運藍色公路仍因海象不佳而全面停航,連跨海大橋通梁端的史努比裝置藝術,也被吹翻,因此為了確保裝置藝術安全,澎縣府旅遊處將五鄉一市的史努比裝置先撤離收起來。而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的保育鳥黑面琵鷺,連兩日來則增加到有超過150隻停棲在馬公菜園魚塭覓食,創下澎湖歷史紀錄新高。
澎湖群島連日來受風神颱風外圍環流,加上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吹起10級強陣風,海運斷航。但強風今(21)日下午也吹來24隻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的保育鳥黑面琵鷺,停棲在馬公菜園魚塭覓食,其中一隻腳環編號42K,還是韓國2022年繫放的。
新北市五股溼地位於成蘆橋旁,曾一度乾涸,歷經新北市政府與荒野保護協會合力棲地營造,如今已重現生機。工程完工後,吸引池鷺、小水鴨與磯鷸等多種鳥類棲息覓食,成為北台灣候鳥遷徙的重要中繼站。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已有600多年歷史,即便歷經歲月洗禮,其金碧輝煌的屋頂仍保持高度潔淨,幾乎看不到鳥糞痕跡。這並非偶然,而是古人精妙設計與持續維護的結果:屋頂傾斜角度精準、琉璃瓦表面光滑反光,加上宮內樹木稀少、鳥類無法長期停棲,以及自古至今的專業清理,形成了一套天然防鳥系統,這些巧思不僅保障屋頂美觀,也展現了傳統建築文化對細節的極致追求。
這是值得記錄的一天,因為早晨在辦公室外的福木枝幹上,探見數千隻東方蜂移巢途中的團聚休息;黃昏又巧逢牠們如一陣黑煙般嗡嗡群飛離去。第一次親見這樣的自然奇景,幸運又華麗。
每年9月中下旬是赤腹鷹過境台灣的高峰期,據台灣猛禽研究會統計,20日過境數量高達15萬餘隻,創下單日最高紀錄,且截至21日已累計近26萬隻,今年總數量可望突破2020年的27萬餘隻,而這與猛禽繁殖區破壞漸少有關。
台北市立動物園穿山甲館的栗喉蜂虎,首次在館內成功自然繁殖及育幼,園方表示保育員在6月下旬,發現栗喉蜂虎自然配對後,陸續在穿山甲館內的人工仿岩巢區產蛋,其中1對蜂虎的3顆蛋在7月中孵化,經過新手鳥爸媽將近4周的辛勤哺育,健康成長的幼鳥們已於8月中離巢,開始在穿山甲館中學習其他成鳥四處飛翔,為園內的栗喉蜂虎保育行動寫下新篇章。
每年7、8月是家燕過境高峰期,屏東縣恆春、潮州等地聚集成千上萬隻家燕棲息在電線上,大量排泄物如「無差別攻擊」,馬路或停在電線下的汽車慘遭轟炸,恆春及潮州鎮公所近日皆加強派員清洗街道。鳥類專家蔡乙榮表示,家燕過境會吃掉大量蚊蟲,是重要生態平衡一環。
正值家燕過境季節,屏東恆春、潮州等地聚集成千上萬家燕棲息在電線上,每天黃昏至入夜大量家燕「無差別攻擊」,馬路或停在電線下的汽車被滴滿排泄物,恆春及潮州鎮公所加強派員清洗街道。鳥類專家蔡乙榮則表示,家燕過境會吃掉大量蚊蟲,是重要的生態平衡一環。
澎湖花嶼歷來不見有燕鷗繁殖棲息,但今年7月下旬,疑因受到颱風環流及雨季影響,不但出現逾300隻原在澎湖北海繁殖的紅燕鷗來此齊聚覓食及棲息,7日上午還被拍到1隻在旁照顧著羽翼未豐幼鳥習飛的成鳥,竟是10年前澎湖北海繫放的紅燕鷗。
台灣最西的澎湖花嶼,今年7月下旬疑因受到颱風環流及雨季的影響,讓原本在澎湖北海繁殖的紅燕鷗,約有300餘隻以上齊聚花嶼進行覓食及棲息活動。讓專門赴貓嶼鳥調的花嶼國小教務主任黃國揚多了一處拍鳥,也在今(8)日早上拍到1隻有繫環的紅燕鷗,經查下,竟是10年繫放的紅燕鷗。
台東縣太麻里鄉大溪社區自颱風豪雨以來,每到入夜時分,數以百計的飛鳥群聚在電線與電桿上,畫面壯觀如「鳥海」,但滿地鳥糞讓居民苦不堪言,直言「走路都要靠邊走」。專家研判,群聚鳥類為家燕,現正值南遷季節,台東及屏東縣可見其停棲。
雲林縣政府積極推動螢火蟲棲地復育工作,近年持續於古坑鄉華山村、樟湖村、草嶺村等地復育,今年在古坑華山村大湖底部落設立賞螢示範區,並增設「天秀山莊」與「桂啡農場」2處教育據點,以復育黑螢屬為目標。
為讓螢火蟲重現在山林飛舞的美景,雲林縣政府積極推動螢火蟲棲地復育工作,持續於古坑鄉華山村、樟湖村、草嶺村等地復育,今年在華山村的「大湖底」設立賞螢示範區,並增設「天秀山莊」與「桂啡農場」兩處教育據點,以復育黑螢屬為目標。
新北大都會公園的五股溼地擁有廣大面積蘆葦叢,是夏季燕群夜晚棲息的場所,為迎接一年一度燕子來訪,新北市高灘處與荒野保護協會自7月26日至8月10日止,舉辦「2025五股溼地夏日賞燕季」活動,共有6場免費生態導覽活動,讓民眾可就近觀察燕群生態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