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半總統制的搜尋結果,共83筆
一場主席改選,給一個死氣沉沉的百年大黨帶來難得的生氣。沒有黨產包袱,也沒有派系糾葛,很多人都對它的重新出發抱有一定期待,我當然也非常樂意給予祝福,尤其目前處於主要競爭關係的,是一個把自己的政治信仰真理化乃至抗拒「多數決原則」的政黨。
一場主席改選,給一個死氣沉沉的百年大黨帶來難得的生氣。沒有黨產包袱,也沒有派系糾葛,很多人都對它的重新出發抱有一定期待,我當然也非常樂意給予祝福,尤其目前處於主要競爭關係的,是一個把自己的政治信仰真理化乃至抗拒「多數決原則」的政黨。如果新人新政能以最大魄力把我國的政黨制度拉回民主憲政的常軌,應該是大家都樂見的發展。這裡我只想藉著政黨問題受到關注的時候,簡單談談可能仍被忽略卻關乎民主政治未來的問題。
政治是技藝的運作,是科學的實踐,更是智慧的考驗。鄭麗文在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將面臨政治技藝、科學理性與沉潛智慧的三重挑戰。雖然新手上任,啼聲初試,但如果準備充分,掌握時機且運用得宜,後勢將逐漸看好。
政治是技藝的運作,是科學的實踐,更是智慧的考驗。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在當選後將面臨政治技藝、科學理性與沉潛智慧的三重挑戰。雖然新手上任,啼聲初試,但如果準備充分,掌握時機且運用得宜,後勢將逐漸看好。
2024年總統大選的結果,使台灣民主政治走進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場選舉最引人矚目的議題,莫過於由民眾黨與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所提出的「三黨不過半、聯合政府」。這個主張不僅是一場競選口號,更是對台灣過去二十多年藍綠惡鬥與一黨獨大的反省與突破,也折射出台灣社會對制衡、合作與責任政治的深切渴望。然而,選後的政治發展卻令人遺憾,原本有機會促成政黨合作的新格局,反而陷入雙少數政府的對峙與僵局,讓「聯合政府」這一民主進階的可能性再度擦肩而過。
去年11月在本欄作了有關半總統制政體在朝小野大下根本無法運作的分析,我最後以「民主說難不難,多數統治是第一天條,少數統治就不是民主,大家都想清楚,就不怕賴總統想不清楚了」作結。
去年11月在本欄作了有關半總統制政體在朝小野大下根本無法運作的分析,我最後以「民主說難不難,多數統治是第一天條,少數統治就不是民主,大家都想清楚,就不怕賴總統想不清楚了」作結。不到一年,由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賦名,各地青鳥串連的「大罷免」,轟轟烈烈的走到兩階段進行31席立委和一席市長的罷免投票,結果竟是全部不通過!大家只要想想這些選區事實存在的各種差異性,應該會同意,這是台灣人民回應大罷免所做的超越個別選區的「大決定」,以驚豔全球的方式喊出:我們都想清楚了!
大罷免於726以大失敗收場,24名區域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投票皆以失敗告終,雖然8月23日仍有第二波7名藍委罷免案待投票,但這些選區皆是在補件後勉強進入投票環節,因此一般多認為這為期一年的政治運動,在此已畫上休止符。
大罷免大失敗後,大罷免卻遭府院黨切割,賴清德總統還說不是哪一方的失敗。對此,前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在臉書上透露前總統馬英九一段往事,2016年國民黨輸掉國會多數,馬英九曾徵詢剛當選總統的蔡英文有沒有推薦的閣揆人選,當時蔡英文並未接受,陳以信感慨當時如果建立憲政慣例就能讓國家順利運作,賴清德應學學馬英九。
兼任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在民進黨全代會上,左批在野聯盟影響政府運作與國家進步發展,右批中國文攻武嚇不斷,誑稱而台灣人民有感於國家安危,不但有青鳥飛出,公民也自主發起大罷免,「民進黨必須與公民同行,一起承擔守護國家的責任」。賴總統言行,完全背離作為總統的格局和高度。
兼任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在民進黨全代會上,左批在野聯盟影響政府運作與國家進步發展,右批中國文攻武嚇不斷,誑稱而台灣人民有感於國家安危,不但有青鳥飛出,公民也自主發起大罷免,「民進黨必須與公民同行,一起承擔守護國家的責任」。賴總統言行,完全背離作為總統的格局和高度。
5月18日,中東歐的羅馬尼亞和波蘭分別舉行總統大選,代表歐盟主流價值觀的中間派候選人,與川普路線支持者展開對決,結果前者略勝一籌,暫時化解了歐盟內部分裂的危機。
5月18日,中東歐的羅馬尼亞和波蘭分別舉行總統大選,代表歐盟主流價值觀的中間派候選人,與川普路線支持者展開對決,結果前者略勝一籌,暫時化解了歐盟內部分裂的危機。
行政院長卓榮泰就職將滿1周年,16日他提出「五大行動」,並提出2028年以前「二上一下一平穩」的目標,也就是經濟成長率達3%以上、人均GDP逾4萬美元,失業率低於3%,及消費者物價指數穩定在2%。看似有願景的政策,但可行嗎?
行政院長卓榮泰內閣就職將滿1周年,16日他召開記者會提出「五大行動」,包括健康台灣、青年敢夢、科技普惠、均衡發展和安全韌性,並提出2028年以前「二上一下一平穩」的目標,也就是經濟成長率達3%以上、人均GDP逾4萬美元;失業率低於3%,以及消費者物價指數穩定在2%。看似有願景的政策,但可行嗎?
有如森林野火的大罷免燒到今天,我真的已經無言,罷免制度見於憲法當然是事實,但制度的設計和操作,仍需要隨事物本質和社會變遷去做穩妥的選擇。不由得又想起Giovanni Sartori,已故義大利政治學者,對憲政制度所做扭曲的比喻:好像把小石子丟進運轉中的機器,特別生動!容我再一層層的簡單剖析。
面對執政黨來勢洶洶的大罷免攻勢,在野陣營定調以「倒賴不倒閣」為攻防策略。但值得思考的是,在野陣營以「倒賴」為號召,而完全排除「倒閣」作為反制執政黨的舉措,是否是適當而有效的憲政手段?
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喊話國會發動倒閣,隨後朱立倫與黃國昌兩位黨主席於「在野領袖峰會」中共同主張重點是要換掉總統賴清德;之後,朱立倫隨後在426凱道集會中宣示國民黨在520後將在立法院將發動罷免賴總統。至此,面對執政黨來勢洶洶的大罷免攻勢,在野陣營定調以「倒賴不倒閣」為攻防策略。但值得思考的是,在野陣營以「倒賴」為號召,而完全排除「倒閣」作為反制執政黨的舉措,是否是適當而有效的憲政手段?
針對民進黨「雙重少數」政府的違憲枉法、獨裁專制,台北市長蔣萬安最近提出了「多數黨倒閣」的解套方案,得到許多藍營人士的認可。但是很多人不禁要問:難道自由民主不是主權在民,確保多數統治嗎?為什麼民進黨卻堅持要由少數獨裁、威行專政,並綁架多數老百姓的意旨與權益?這究竟有沒有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