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印太戰略的搜尋結果,共526筆
川普2.0執政已10個多月。「川普現象」最近出現一個動向:一方面,「川普作風,表現異常」,兩黨較量,越演越烈。美國政府已經停擺36天以上,超過歷史紀錄。亞太地區的美國盟國,對美國地區戰略的不穩定性,表現出不安。另一方面,川普在結束韓國釜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面後,再次提出G2,表達美國與中國的關係。
眾所矚目的「川習會」於今年萬聖節前夕在韓國釜山落幕。談了100分鐘,沒有發布聯合聲明,也無記者會,但是二人會後神情愉悅,尤其川普。世人緊繃了幾個月,總算鬆了口氣。
眾所矚目的「川習會」於今年萬聖節(Halloween)前夕在韓國釜山落幕。談了100分鐘,沒有發布聯合聲明,也無記者會,但是二人會後神情愉悅,尤其川普。世人緊繃了幾個月,總算鬆了口氣。
川普與習近平在APEC釜山會談後,兩國就稀土供應、大豆與能源採購、芬太尼、關稅等議題達成協議。川普表示明年4月訪中,習近平亦將回訪美國。雙方同意加強經貿合作、定期交往,習近平稱「兩國做夥伴、做朋友」,而川普說兩國尊重加深,顯示美中領導人皆有意緩和緊張。
川普與習近平在APEC釜山會談後,兩國就稀土供應、大豆與能源採購、芬太尼、關稅等議題達成協議。川普表示明年4月訪中,習近平亦將回訪美國。雙方同意加強經貿合作、定期交往,習近平稱「兩國做夥伴、做朋友」,而川普說兩國尊重加深,顯示美中領導人皆有意緩和緊張。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與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5日首次合辦「和平推演」,假定民國117年由非綠陣營拿下總統大選與國會多數的基礎上,美陸台三方研判「黑天鵝」與「灰犀牛」風險。台陸立場上,都將目光放在520尚未就職、交接政權之前,台灣內部可能的衝突威脅,與賴清德卸任前發起政治宣示挑起兩岸緊張情勢等。
國安局書面報告指出,美中戰略互疑,安全威脅、科技競爭等結構性問題難解,且競相強化關鍵科技及原料自主能力,降低相互依賴。此外,美國關切中共在臺海、南海地區軍事活動及脅迫行為,並將確保美盟在印太地區捍衛自身利益之能力,判未來美中地緣戰略角力將持續升溫,不易緩解。
在韓國舉行的「川習會」落幕後,全球媒體焦點集中於中美兩國領導人如何重新定義競合關係。川普與習近平這場久違的會面,既有戰略試探,也有權力展示,然而在整個閉門會談中,台灣並未被正式提起。這個「被忽略」的現象,比任何激烈的表態更值得台灣深思。
在韓國舉行的「川習會」落幕後,全球媒體焦點集中於中美兩國領導人如何重新定義競合關係。川普與習近平這場久違的會面,既有戰略試探,也有權力展示,然而在整個閉門會談中,台灣並未被正式提起。這個「被忽略」的現象,比任何激烈的表態更值得台灣深思。
10月26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中美第五輪經貿磋商,經過兩天的折衝尊俎,提前一天結束。雙方表示,將各自履行內部報批程序,下一步是等待領導人批准。這是呼應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30日上午10時(南韓時間上午11時),預定在南韓釜山的會晤。
台印雙邊合作邁入三十年,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TAEF)與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於印度孟買舉辦「台印對話」,海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向文率團出席,與兩國專家就深化合作、促進區域繁榮與穩定進行交流,並期盼共促藍色經濟發展。
10月31日至11月1日,亞太地區21個經濟體的領導人和代表將聚首韓國慶州,參加以「建設可持續的明天」為主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習近平主席將發表重要講話,並同有關國家領導人舉行雙邊會晤。
2025年10月10日,《Foreign Affairs》刊出由美國政治學者布里默(Maximilian K.Bremer)與葛里耶可(Kelly A.Grieco)共同撰寫的文章〈與中國作戰,快與慢〉(Fighting China,Fast and Slow),引發美國戰略界高度關注。文章指出,若美國與中國大陸在台海爆發衝突,決勝關鍵並非武器性能或兵力數量,而是「戰爭節奏」與「後勤韌性」。布里默與葛里耶可認為,美軍長期以來過度依賴高速、短期的作戰節奏,但面對地理縱深廣大、補給鏈強韌的大陸,這種策略將陷入前所未有的瓶頸。
美國總統川普出席東協峰會期間,25日晚間與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首次通話,雙方一致同意將「日美同盟提升至新的高度」,並確認28日在東京會談,深入討論安全議題及經貿合作;雙方還協調讓高市在會後與川普共乘總統專用的「海軍陸戰隊一號」直升機前往美軍基地,共同視察美軍航母,以象徵堅固的同盟關係。
世局變化太快,突然傳出美國對印度進口商品的關稅從50%降至15%至16%之間,降幅很大,引發各界高度關注。美國總統川普對各國開啟關稅戰,除了藉此挽救美國逐步下滑的經濟表現,另一個重點就是藉此調整與各國,特別是各大國間的政治關係。但印度是美國在歐亞大陸不可失去的重要盟國,之前關稅有誤,必須往下調整。
日本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21日當選首相。政治大學台灣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劉復國認為,雖然高市對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立場非常鮮明,但她出任日相,不致改變既定規則。日本學習院大學政治系江藤名保子(Naoko Eto)也認為,日本的未來政策,應會與已故前日相安倍晉三的路線相差不遠。
《華爾街日報》15日報導,美國陸軍近日在關島軍事基地內,測試一套耗資約80億美元「關島防禦系統」的全新防空雷達。該計畫是五角大廈推動印太戰略核心轉型的一環,正將關島轉變為太平洋戰略錨點,威懾日益強大的中國軍隊,防止其武力攻占台灣,並展示美國隨時準備戰鬥的決心。
《經濟學人》14日報導,北約(NATO)祕書長呂特指出,基於中國和俄羅斯的緊密關係,印太和歐洲地區不能被視為兩個各自獨立的戰區,而是完全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若中國決定侵犯台灣,恐會要求俄國打擊北約領土,使北約自顧不暇。呂特另也在13日於斯洛維尼亞的盧布里雅納舉行「議會大會」上,強調台灣和歐洲安全的連動。
中國與馬來西亞將於15日至23日舉行「和平友誼–2025」聯合軍事演習,地點涵蓋馬來西亞及其鄰近海域,並邀請東協多國派員觀摩。這項演習以「人道主義救援減災與海上安全」為主題,旨在深化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互信與安全合作,被視為北京在南海地區推進「區域安全多邊合作」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