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吳偉仁的搜尋結果,共09筆
據觀察者網報導,「科學家發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太空生命保障系統研發中存在關鍵差距,這可能會阻礙美國在長期載人空間探索和居住方面與中國競爭,中國則遙遙領先」。香港《南華早報》9月14日報導指出,一個由包括NASA研究人員在內的科學家團隊發現,在中俄已計劃聯手建立月球科研基地之際,美國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研究上的投入有限,正在削弱其在太空領域的競爭力。該團隊稱,過去的研究和政策決定——例如削減經費和項目,造成了NASA當前在空間居住能力上存在「關鍵差距」(Critical gaps)。
國際深空探測學會成立大會7日在安徽合肥舉行,這也是大陸首個深空探測領域國際科技組織。根據說明,國際深空探測學會是由深空探測實驗室、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及法國行星探測地平線2061等5家單位聯合倡議,彙聚20位大陸院士與31名國外科學家共同發起申請,歷經兩年多籌備,於今年4月經大陸國務院批准,成為在民政部註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國際科技組織。
據觀察者網報導,4月24日,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啓動儀式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對外發佈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結果。在此次獲准借用月球樣品的來自6個國家的7家機構中,包括了兩所接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美國高校——美國布朗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中國大陸航空航天部的一名高級官員介紹,大陸與俄羅斯正在進行「國際月球研究站」(ILRS)計畫,其中,大陸正考慮在月球上建造一座核反應爐,以支持長期居住所需的能源。
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近期提出警示,一顆名為「2024 YR4」的小行星有2.1%的機率在2032年與地球發生碰撞。儘管此威脅機率微乎其微,但若撞擊事件不幸發生,可能衝擊的區域包含括東太平洋、南美洲北部、大西洋、非洲、阿拉伯海和南亞。中國的天文學家也表示,中國已正式啟動「小行星防禦系統」。
先前發現的2024 YR4小行星直徑約40至90公尺,歐洲太空總署(ESA)上週五(7日)更新評估,將2024 YR4列為最高風險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直徑約40至90公尺,撞擊地球機率超過2%。有網友眼尖發現中國大陸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公告中,正在招募3名「行星防禦崗」碩士級以上防禦專員,引發媒體及網友關注,根據天文學家的模擬, 2024 YR4潛在撞擊路徑上有3個人口稠密的城市,分別是哥倫比亞波哥大、印度孟買、以及奈及利亞拉哥斯。
據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報導,過去一年,鵲橋二號繞月搭橋,助力嫦娥六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隨著嫦娥六號任務的圓滿完成,按照計劃,大陸將在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月球探測器,前往月球南極尋找水冰。為什麼要去月球南極尋找水冰?目前任務進展情況如何?本次任務又有哪些難點看點?
一顆以古埃及黑暗與混亂之神阿波菲斯(Apophis)命名的小行星「死神星」(99942 Apophis)直徑約為335公尺,雖然不會直接撞擊地球,但許多份研究顯示,當這顆小行星在2029年4月近距離掠過地球時,地球引力可能會使其發生小行星震(asteroid-quake)促使表面剝落。
澎湃新聞25日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24日下午在中國航太大會主論壇上表示,目前縱觀世界各國進展,中國大陸有望成為第一個從火星採樣返回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