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天宮太空站的搜尋結果,共18筆
中國大陸載人太空船「神舟二十號」原定週三(5日)返回地球並且於中國大陸北方著陸,但本次任務因疑似遭到太空碎片撞擊而延後,目前正進行撞擊分析與風險評估,尚未公布新的返回時間表,本次事故也凸顯了太空垃圾對於載人任務的潛在威脅,天宮太空站曾為閃避星鏈(Starlink)衛星碎片緊急變軌,也成為中美雙方爭議的問題。
中國載人太空船「神舟二十號」原定週三(5日)返回地球並且於中國大陸北方著陸,但陸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CMSA)表示,本次任務因疑似遭到太空碎片撞擊而延後,目前正進行撞擊分析與風險評估,尚未公布新的返回時間表,還可能影響陸天宮太空站的運作,本次事故也凸顯了太空垃圾對於載人任務的潛在威脅。
大陸央視報導,隨著陸神舟21號發射成功完成與天宮太空站對接會師,中國大陸2026年航太大事件提上時程,將陸續實施天舟10號、神舟22號和神舟23號載人與夢舟1號等4次飛行任務,其中,新一代載人太空船夢舟1號將實現首飛,基於試驗性質將為無人飛行;此外,還將有一名太空人首次在軌駐留一年以上。
大陸央視1日報導,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21號載人太空船與天宮太空站組合體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太空人乘組從太空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北京時間1日凌晨4時58分,在軌執行任務神舟20號太空人乘組順利打開「宮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21號太空人乘組入駐中國太空站,這是中國航太史上第7次太空會師。
北京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ational Space Science Centre)的資深科學家孫志斌說,中國正在開發快速反應的太空防禦系統,以攔截可疑的太空飛行器,並加以推離。
在與美國進行貿易戰的同時,北京加強了其他領域的競爭,其中包括特殊的「太空外交戰」。一名巴基斯坦太空人將成為第一位登上天宮太空站的外國人,這意味著天宮太空站走向國際,可望大幅度提升北京在先進科學領域的形象。
中國的天宮太空站3年多以來持續開展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實驗,並利用實驗數據首次製造出符合工業應用嚴格要求的鈮合金,這項突破可能將徹底改變航空航太技術,並且讓中國在軍事和高端製造業領域佔據巨大優勢。
大陸《環球時報》引述美國「太空」網站消息,建立月球基地構想越發具有可行性。最近中國公布利用模擬月壤建造月壤磚進展,該技術為月球基地提供新的建設思路。報導稱,中國科學家一系列具體試驗,模擬月壤磚已送到太空站,建設月球科研站可望實現。
中國大陸的國家航天局稱,在北京時間晚上10點前,神舟19號(Shenzhou-19)太空飛行組成員蔡緒哲和宋嶺東,結束了為期9個小時的艙外活動,也就是所謂的太空漫步。這創下了最長的太空漫步時間,早先的舊紀錄是2001 年 3 月 12 日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8 小時 56 分鐘,由太空人沃斯(James Voss)和赫爾姆(Susan Helms)創造的。
大陸《環球時報》引述美國「太空」網站4日消息,建立月球基地構想越發具有可行性。最近中國大陸公布利用模擬月壤建造月壤磚進展,該技術為月球基地提供新的建設思路。報導稱,中國科學家一系列具體試驗,模擬月壤磚已送到太空站,建設月球科研站可望實現。
中國大陸剛剛發表一種新型可重複使用太空梭的設計,稱為「昊龍」,這種有翼太空船將用來運補天宮太空站的物資。這想法不是獨創,幾年之前,美國私人太空研發公司山脈太空(Sierra Space)正在開發「逐夢者號」太空梭(Dream Chaser),只是遭受到運載火箭開發的延宕;或許,中國大陸可能有意在該領域來個「後來居上」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報導,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29日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30日4時27分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太空船,,飛行乘組由太空人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組成,蔡旭哲擔任指令長。神十九載人太空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6.5小時後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埠。發言人稱,中國太空站不僅僅是中國的太空站,隨時歡迎世界同行參與中國太空站的飛行任務。
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推出地球首度民間商業太空漫步任務「北極星黎明」(Polaris Dawn),發射作業經歷8月底氦氣外洩臨時叫停之後,終於在美東時間周二(10日)清晨5時許搭載4名民間太空人順利升空。任務為期5天,預計第3天進行太空漫步,倘若順利執行,將締造人類歷史紀錄。
大陸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指出,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入軌後,於26日凌晨3時32分,成功對接於「天宮」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整個自主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大陸官媒於5時25分報導,神舟十八號太空人乘組順利入駐「天宮」。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日前發射長征三號乙火箭搭載衛星升空,國防部記取教訓,未發出「國家級警報」簡訊,只按一般程序發布預告。國防部的預告其實多舉一此,因為大陸發射火箭非常頻繁,2023年共發射67次,未來會愈來愈頻繁,台灣只要區別好火箭與飛彈,不需要擔心大陸搭載衛星的火箭。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日前發射長征三號乙火箭搭載衛星升空,國防部記取教訓,未發出「國家級警報」簡訊,只按一般程序發布預告。國防部的預告其實多舉一此,因為大陸發射火箭非常頻繁,2023年共發射67次,未來會愈來愈頻繁,台灣只要區別好火箭與飛彈,不需要擔心大陸搭載衛星的火箭。
據觀察者網引述香港《南華早報》1月24日報導,隨著航天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中國正利用自己的「天宮」太空站測試各種晶片處理器並取得技術優勢,而如此大規模的在軌晶片測試,對於中國的太空雄心可謂是至關重要。
一項新研究發現了這一個現象,透過對實驗室裡的小鼠進行每次為期4週,無重力環境模擬,有些還暴露於不同量的宇宙輻射模擬中,數據顯示,太空人在返回地球後可能得臨多年勃起功能障礙(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