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對華戰略的搜尋結果,共80

  • 陸學者:德國缺乏明確的對華戰略  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陸學者:德國缺乏明確的對華戰略 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據觀察者網報導,上個月,德國外交部長瓦德福以「行程安排問題」為由,推遲了訪華行程。但不久後,瓦德福又主動約請中方通話,強調德方高度重視對華關係,期待在中方方便時間盡早訪華,就兩國關係等重要問題深入溝通。

  • 社評/調整兩岸關係此其時矣

    社評/調整兩岸關係此其時矣

     習川釜山會為中美關係重新定調後,雙方政府迅速進入新狀態,美中兩國防長赫格塞斯與董軍兩度會談,先於馬來西亞線下會面,隨即又互通電話。赫格塞斯表達對兩軍依循中美元首共識維持「和平、穩定、良好」關係的期望,並引述川普的話說,川習「歷史性的G2會晤」為兩國「持久的和平與成功」定下基調,他和川普都認為「美中關係從未像現在這麼好過!」

  • 旺報社評》調整兩岸關係此其時矣

    旺報社評》調整兩岸關係此其時矣

     習川釜山會為中美關係重新定調後,雙方政府迅速進入新狀態,美中兩國防長赫格塞斯與董軍兩度會談,先於馬來西亞線下會面,隨即又互通電話。赫格塞斯表達對兩軍依循中美元首共識維持「和平、穩定、良好」關係的期望,並引述川普的話說,川習「歷史性的G2會晤」為兩國「持久的和平與成功」定下基調,他和川普都認為「美中關係從未像現在這麼好過!」

  • 不去了!德國外長臨時取消訪陸 執政夥伴急了

    不去了!德國外長臨時取消訪陸 執政夥伴急了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臨時取消訪華行程後,執政夥伴有些急了。據觀察者網引述路透10月25日報導,德國執政聯盟中的社會民主黨外交事務發言人阿迪斯·阿赫梅托維奇直言這並非「好兆頭」,他呼籲德國應重新思考對華戰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種積極的、戰略性的外交政策。

  • 陸印即將恢復直航   專家指對中印關係改善作用最直接

    陸印即將恢復直航 專家指對中印關係改善作用最直接

    澎湃新聞 11日報導,自2020年初中斷的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直航航班,將在時隔5年後,於今年10月底前恢復直航航班,重新恢復。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樓春豪受訪表示,中印恢復直航反映中印雙邊關係整體改善,從直航本身來講,如果印度沒有再出現政策反覆的話,對中印關係逐步回暖,對兩國之間關係改善作用最直接。

  • 英國新任貿易大臣   本周赴陸貿易會談

    英國新任貿易大臣 本周赴陸貿易會談

    據觀察者網引述英國《衛報》9月7日報導,作為英國首相施凱爾繼續努力振興英中貿易關係、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努力的一部分,該國新任商業和貿易大臣彼得·凱爾本週將啓程前往北京,時隔七年再次與中國舉行經貿會談。

  • 中美誰遏制了誰

    中美誰遏制了誰

     前不久,英國航母「威爾斯親王號」到亞太地區活動,以支持美國的印太戰略,但此一行動卻意外地遭到了美國軍方的抨擊。美國國防部次長柯伯吉在與英國國防官員的會議上,當面叫停英航母在亞洲的部署,並直言「印太與你們無關」,這讓英國備感錯愕與震驚。

  • 石齊平專欄》中美誰遏制了誰

    石齊平專欄》中美誰遏制了誰

    前不久,英國航母「威爾斯親王號」到亞太地區活動,以支持美國的印太戰略,但此一行動卻意外地遭到了美國軍方的抨擊。美國國防部次長柯伯吉在與英國國防官員的會議上,當面叫停英航母在亞洲的部署,並直言「印太與你們無關」,這讓英國備感錯愕與震驚。

  • 美中國屋換將 川習會列首任務

    美中國屋換將 川習會列首任務

     因規模和開支飆漲,美國國務院日前正進行裁員和重組。據觀察者網報導,知情官員25日透露,美國國務院負責對華戰略的「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也稱「中國屋」或「中國組」)將由新一任負責人喬舒亞·揚(Joshua Young)接手,且直接向美國務院「三號人物」、副國務卿胡克爾(Allison Hooker)彙報工作。

  • 海外看世界》由一超多強到兩極多強(李群英)

    海外看世界》由一超多強到兩極多強(李群英)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對於未來世界格局的判斷,國內外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對於崛起中的中國而言,準確釐清和判斷世界格局的現狀顯得尤為重要。

  • 美國務院重組「中國屋」被曝換人接手 陸媒曝新一任負責人

    美國務院重組「中國屋」被曝換人接手 陸媒曝新一任負責人

    據觀察者網報導,因規模和開支飆漲,美國國務院日前正進行裁員和重組。7月25日,知情官員透露,美國國務院負責對華戰略的「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也稱「中國屋」或「中國組」)將由新一任負責人喬舒亞·揚(Joshua Young)接手,且直接向美國務院「三號人物」、副國務卿艾莉森·胡克(Allison Hooker)彙報工作。

  • 川普「像黑手黨老大」但欺負不了中國   CNN主播揭真相

    川普「像黑手黨老大」但欺負不了中國 CNN主播揭真相

    據觀察者網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高舉關稅大棒,攪亂全球市場。儘管川普假裝硬漢,但國際社會已看穿他色厲內荏的本質,華爾街使用「膽怯交易」(Taco trade)一詞嘲諷其關稅政策。

  • 海外看世界》中美關稅博弈對印太戰略的影響(鞠海龍)

    海外看世界》中美關稅博弈對印太戰略的影響(鞠海龍)

    川普2.0時代的中美關稅博弈以一系列刺激世人神經的方式掀起對碰高潮,繼而戲劇性地轉入雙邊磋商和暫時的相對穩定階段。中美關稅博弈是兩個世界大國在經濟領域的直接較量。較量的過程和結果不僅影響著兩個國家的未來,也影響著與兩個大國有著密切地緣政治關係和雙、多邊關係國家的命運。

  • 中美倫敦經貿會談16小時   陸學者揭仍存在3項挑戰

    中美倫敦經貿會談16小時 陸學者揭仍存在3項挑戰

    當地時間6月9日至10日,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在英國倫敦舉行。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及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貿易代表葛里爾進行了坦誠、深入的對話,就各自關心的經貿議題深入交換意見。《中國新聞週刊》引述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趙明昊分析稱,中美馬拉松式會談16小時後,仍存在3方面挑戰。

  • 解讀《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  陸智庫:成績遠超所有人預期

    解讀《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 陸智庫:成績遠超所有人預期

    今天(5月12日)下午3時,《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佈,雙方一致同意在14日之前各取消91%關稅,暫緩24%關稅,累計降幅達115%。大陸知名智庫、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團隊(王文、蔡彤娟、徐天啓、申宇婧、敦志剛、魯東紅)第一時間對此進行解讀,認為這是遠超所有人預期的中美關稅談判成績,也是2025年美國發動關稅戰以來,全球最重要的一次緊張化解與談判突破,體現了中美兩國決策層在最壞情景發生前扭轉全球政治、經濟、貿易局勢繼續惡化的大國責任感,更意味著川普2.0關稅戰陰霾後透出難得的一縷陽光,讓世界重新燃起對全球化持續推進的希望。

  • 大陸汽車技術恐把歐洲甩在後頭 德媒看上海車展有感

    大陸汽車技術恐把歐洲甩在後頭 德媒看上海車展有感

    上海車展近日正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吸引全球目光。法國廣播電台引述德國《世界報》評論,擔心中國的技術進步會把歐洲甩在後頭。該報指出,未來的汽車會說話、自動駕駛,還能飛。此類車輛目前已在中國道路上行駛。這不僅僅是在本周於上海舉行的全球最大的汽車展上是如此。街上也是如此。市中心的自動駕駛汽車正在成為常態。由人工智慧DeepSeek回答的語音命令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步將是使電池的充電速度與以前加滿一箱油的速度一樣快,即大約五分鐘。

  • 歐美關係搞砸  南華早報:歐盟準備以自己的方式應對中國

    歐美關係搞砸 南華早報:歐盟準備以自己的方式應對中國

    據觀察者網報導,川普開啟第二總統任期僅兩個來月,美歐關係上演「雲霄飛車」。港媒《南華早報》4月2日文章指出,川普上台後破壞了美國與歐盟的關係,導致歐盟在對美關係上陷入被動,行事變得更加謹慎,並開始以新的務實態度制定對華戰略,這種新的處事方式也體現在歐盟貿易專員塞夫喬維奇上周的訪華之行中。

  • 奔騰思潮》不願面對的事實?多極化、地緣政治與複合國際秩序(張登及)

    奔騰思潮》不願面對的事實?多極化、地緣政治與複合國際秩序(張登及)

    在台灣的言論市場,甚至學術研究成果裡,「地緣政治」與「國際秩序」都是長期被忽略的冷門議題。地緣政治好像早就被全球市場的藍海抹平,國際秩序早就在蘇聯瓦解的那一刻定於一尊。就算次貸風暴與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國外開始熱議舊秩序可能終結、地緣政治亂象四處蔓延,台灣也要拖到美中貿易戰乃至新冠疫情後,一系列「輕鬆讀」、「圖解」等等的地緣政治書刊才突然熱賣;而關於國際秩序的討論則雖然上升,但幾乎還是停留在福山(Francis Fukuyama)90年代的「終結論」甚至蔣中正時代的「必勝論」,對福山後來的諸多反思則罕有討論。

  • 國戰會論壇》解讀川普就職演說「不提中國」(周忠菲)

    國戰會論壇》解讀川普就職演說「不提中國」(周忠菲)

    1月20日正午,瑟瑟寒風中,美國新當選總統川普在華府國會山莊內的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宣誓就職。美國要「重新贏得世界」,是靠美國持續不斷的創新、開放與包容能力,還是靠川普執政具有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威懾」?世界在沉思。

  • 美國愈來愈排斥軍事干預海外紛爭

    美國愈來愈排斥軍事干預海外紛爭

     從政策上看,美國兩黨都有對軍事干預海外紛爭都有越來越排斥的想法,特別是不想讓選民覺得政府浪費納稅錢。從上任第一天起,拜登政府擺明了不再優先考慮中東問題,並小心翼翼地避免再次被拖入中東的混亂地區。二○二二年十月發布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可以看到,拜登政府將先前在中東地區投入的資源,形容為分散了美國面對中國挑戰和限制俄羅斯的能力。其實,不只是拜登,雖然美國逐步在海外撤出資源的這條政策路線,看起來有點混亂而且不太一致,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連續三任美國總統都在推動類似的工作。例如:歐巴馬在二○一一年宣布從伊拉克全面撤軍;川普與塔利班(Taliban)對美軍分階段撤出阿富汗達成協議,而拜登接續川普的路線,從阿富汗撤出,無論美國在北約的盟友對此有何看法,美國心意已決。正如拜登決定從阿富汗撤軍的演說中所強調的,美國的決定不僅僅是讓軍隊回國,而是要結束「用重大軍事行動重塑其他國家的時代」。民主、共和兩黨都強烈認為,對中東的干預,以及試圖推動建立民主政體的時代已經結束,中東地區顯然不再是美國的優先事項,取而代之的,是令美國擔心的中國。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