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工業及服務業的搜尋結果,共127筆
主計總處今(10)日公布2025年9月最新薪資統計,全體受僱員工平均總薪資達 57,452元、年增1.85%;其中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為 48,110元,中位數38,632元。值得注意的是,高薪行業冠軍並非工程師或醫師,而是由「金融與保險業」奪下第一,經常性薪資平均數衝上「7」字頭,穩坐「天花板」。
每月發布的景氣燈號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了,自1984年起架構始定,以九項指標的變化來衡量當月景氣走勢。隨著產業結構改變,四十多年來每隔五、六年就會通盤檢討進行改版,淘汰鈍化指標,引進敏銳度高的指標,並調整檢查值,以讓燈號能如實反映景氣。
受到光復連假因素,國發會9月景氣概況延至28日發布,景氣動向各項構成項目的財經單位多數搶在連假之前公布最新數據,使得國發會9月景氣概況有更多資訊加以佐證。尤其川普關稅對各國產業的衝擊沒有原先預料的辛苦,各項數據顯示已呈現「沒有再壞下去」,上(8)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30分、燈號續呈綠燈,應該可以該9月走勢「保底」,但能否跨過綠燈的31分門檻、跳進黃紅燈區間的32分,就看少數個別無公開數據的統計項目。
台灣已邁入大缺工時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24年底工業及服務業職缺數達24.7萬個,其中觀光業尤為嚴峻。六福旅遊集團(2705)致力推動多元共融與幸福職場,繼榮獲「2025亞洲企業雇主獎」雙獎後,近日再勇奪「PATA亞太旅行金獎-最佳人力資本發展獎」,成為台灣唯一獲此殊榮的觀光企業,也是六福第二度摘下該獎。
台灣正式進入大缺工時代,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24年底工業及服務業職缺數高達24.7萬個,觀光業更是受到相當大的缺工衝擊。六福旅遊集團致力推動多元共融與幸福職場,繼獲頒2025亞洲雇主品牌指標──亞洲企業雇主獎雙獎項肯定,近日更榮獲「PATA亞太旅行金獎──最佳人力資本發展獎(Best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Program)」,二度獲獎的六福,成為台灣史上唯一獲此殊榮的觀光企業。
勞動部8日發布首次「職位空缺概況調查」報告,截至今年3月底工業及服務業職缺總數為27.6萬個,職缺率3.1%。其中製造業職缺奪冠,達9.2萬個,占33.5%,以批發及零售業4.7萬個,占16.9%居次,第三為住宿及餐飲業2.5萬個占9.1%。
勞動部今天公布最新職位空缺概況調查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製造業職缺9.2萬個最多,但職缺率3.1%及全時職缺對外招募時間3.5個月,接近整體平均,人力結構相對穩定。而住宿及餐飲業職缺2.5萬個,位居第3,職缺率4.4%、招募時間3.3個月,其中住宿業流動率高及招募時間長,造成職缺率較高,餐飲業則是新進工作者多,但退出者亦多,導致流動率跟職缺率均較高。
國發會7月景氣概況將於28日發布,歷經連續2個月景氣對策信號分數下滑、景氣燈號連亮2顆綠燈後,7月景氣變動的「保底」情況是止跌走穩,最佳狀況則是熱絡台股挹注分數回升。惟,景氣燈號若要轉向偏熱絡的黃紅燈,要待及整體製造業廠商對景氣看法的回神。
「臺灣服務業大評鑑」自創辦以來,每年都從評鑑過程中發掘值得探討的趨勢,並以此作為年度封面故事與大家分享,希望協助服務業掌握市場脈動,與時俱進持續成長。今年度,我們認為服務業缺工已是不可逆的趨勢,這不僅考驗服務業在缺工浪潮下的應變之道,連帶也將翻轉傳統的服務樣貌及消費體驗。
國發會28日發布6月景氣綜合判斷分數續降2分至29分的近一年半新低,燈號維持代表穩定的綠燈。針對景氣燈號已連兩個月亮出綠燈,國發會表示,人工智慧(AI)可望成為鞏固下半年出口和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5月工業及服務業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為50,483元,加上獎金與加班費的合計總薪資則平均達65,542元。對這約1.5萬的落差,104人力銀行表示,可能因對等關稅暫緩期間,廠商加速出貨,拉動整體加班時數與加班費。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10日)發布5月薪資統計,全體受僱員工(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為4萬7796元,月增0.08%,年增2.88%;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1萬4106元,合計後總薪資平均數為6萬1902元,月增11.56%,年增7.20%。相關數據曝光後,引發網友熱烈討論,但不少人直言「又是我拖累平均薪資了」、「越來越遙遠」。
國發會景氣對策信號分數及景氣燈號,今年2月來呈現階梯式下滑,27日發布的5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31分,較上月減少2分,已是第3個月逐月減少2分,致使5月景氣燈號向下跨了一級,從連續4個月的黃紅燈,轉呈為景氣持平的綠燈。
高通膨時代來臨!有人說,現在錢不花掉,就會被物價吃掉,主計總處最新統計,今(2025)年4月工業及服務業全職本國籍員工的經常性薪資(不含獎金與加班費)平均為5,0524元,經常性薪資為39,744元,10年前(2015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為33,434元,增加了足足6,310元,看似薪水年年漲,物質生活其實沒有因此躍進。
薪資是人們生活中最在意的問題,不少刻板印象認為醫生、工程師或是律師薪水最高。近日主計處公布2025年4月台灣工業及服務業全職本國籍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平均為50524元(不含加班費、獎金),同時列出薪水最高前5名,其中金融、保險業勇奪冠軍,月薪更來到6位數。
拉貨潮好猛!主計總處11日公布4月勞動市場相關統計,受關稅實施前拉貨潮影響,4月製造業加班工時17.8小時,創8年半來新高,其中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加班工時27.9小時,創下有統計以來新高。這「代價」當然不斐,整體平均加班費2423元,為歷年同月最高。
勞動部「2024年職類別薪資調查」就各大職類於各行業薪資狀況觀察,根據調查2023年全年在專業人員方面,金融及保險業平均年薪133.6萬元居冠,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以運輸及倉儲業平均年薪122.3萬元最高;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部分,金融及保險業突破百萬年薪,排名第一。
國發會27日公布4月景氣燈號,受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等紛擾,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下降2分、為33分,燈號續呈黃紅燈,僅兩分之差就會落入綠燈;國發會經濟發展處長邱秋瑩表示,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反覆,雖然緊張氣氛已有趨緩,但半導體關稅未定、與各國關稅談判進展還很難說,對未來景氣抱持審慎以對。
今年4月初美國推出全球關稅計畫,台灣可能面臨32%的對等關稅,為此,行政院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對可能受衝擊的企業、勞工,規劃相應的對策。雖然後續的執行,需視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及國內法案審查程序與結果而定,惟如何支持約1,161萬就業者、近850萬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勞工,在關稅衝擊下安居樂業,已成為勞動節最實際的祈願。
交通部公布2024年全台運輸及倉儲業生產與受僱員工概況調查結果,駕駛荒未解的公共汽車客運業,去年員工數僅1.8萬人創新低,雖平均薪資達6.1萬元,較疫情前2019年大增8575元,但每人每月總工時高達198.6小時,且加班工時更連3年超過3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