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常遇春的搜尋結果,共08筆
自石敬瑭割地投契丹後,燕雲十六州歷經遼、金、元三朝統治,漂泊445年,根據《搜狐網》報導,這片北疆土地儘管長期受異族掌控,百姓卻始終未忘中原根脈,當朱元璋大軍北上,當地百姓竟主動開城迎明,視朱為「自己人」,究竟是什麼讓他們在漫長歲月裡,仍心繫華夏?
宋朝國祚長達319年,卻始終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北方屏障的失落讓中原長期受外族威脅,防線屢受衝擊。明朝朱元璋卻僅用一年就順利收回北方失土,關鍵在於敵我形勢差異、明確的軍事策略與優秀將領的運用,凸顯宋朝文官主導、軍權削弱的制度缺陷,以及朱元璋高超的戰略與統帥能力。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生深謀遠慮,對皇位安排極為慎重,即便燕王朱棣能力出眾、聲望不凡,也未能成為繼承人,皇位最終傳給了孫子朱允炆,這並非朱元璋偏愛孫子或看不上朱棣,而是出於兩大核心考量:一是嫡長子繼承制度,當時朱棣尚未具備嫡長子身份,無法合法承襲;二是朱標集團已掌控朝中核心權力,朱棣若繼位將面臨巨大政治風險。朱元璋最在意的是大明第二代的穩定與權力布局,因此選擇了更符合法理與政治安全的繼承方案。
在動盪的時代,戰功往往象徵著權力與地位,但同時也可能帶來致命的危險。明朝開國名將藍玉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親手擊潰北元殘軍,幾乎終結了昔日號稱「世界最強帝國」的大元,然而,功高震主加上行事不慎,最終讓這位赫赫戰將觸怒朱元璋,被扣上謀反之名,不僅慘遭剝皮處死,全族更被誅滅,成為明初最駭人聽聞的悲劇之一。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通往北方草原的軍事要地,宋朝為奪回此地奔波300年,卻屢戰屢敗、割地求和,最終無功而返;而明朝建國僅1年,便成功將其收復,令人不禁驚嘆。事實上,明軍能一舉拿下燕雲十六州,關鍵不僅在於時機與對手強弱,更在於兩朝的軍制、戰略眼光與領導者氣魄。
大明開國名將徐達,是朱元璋最倚重的首功重臣之一。元朝末年,徐達率軍直逼元大都,眼看就能俘虜元順帝,卻突然下令駐軍通州七日,讓對方成功逃脫。副將常遇春憤而回朝彈劾,然而朱元璋卻出人意料地未加追究。事實上,這場「縱敵」爭議背後,隱藏的不只是戰略考量,更反映了徐達深謀遠慮與朱元璋治國方針的微妙契合。
明朝開國重臣劉伯溫,智謀過人、通曉兵法,被譽為「再世諸葛亮」,甚至在戰場上曾救過朱元璋一命。然而明朝建立後,他的爵位卻僅止於「誠意伯」,在「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中僅屬中階,遠不及多位軍功將領。據史料分析,劉伯溫的仕途受限,並非功勳不夠,而是性格與出身這兩大因素,讓他始終無法融入權力核心。
談起中國歷代名將,唐朝有李靖、明朝有徐達,那麼西漢的第一名將,又該由誰來擔當?《搜狐網》指出,歷史學界與民間常將韓信與衛青並論,一個是開國功臣、兵仙之尊;一個是抗匈英雄、沙場常勝。兩人的軍功彪炳、影響深遠,究竟誰才是西漢真正的第一名將?話題再度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