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名將徐達,是朱元璋最倚重的首功重臣之一。元朝末年,徐達率軍直逼元大都,眼看就能俘虜元順帝,卻突然下令駐軍通州七日,讓對方成功逃脫。副將常遇春憤而回朝彈劾,然而朱元璋卻出人意料地未加追究。事實上,這場「縱敵」爭議背後,隱藏的不只是戰略考量,更反映了徐達深謀遠慮與朱元璋治國方針的微妙契合。
根據《搜狐網》報導,西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明軍北伐元朝大都,由徐達與常遇春兩位主將領軍進逼。當時戰局已到最後關鍵,只剩通州距離元都一步之遙,沒想到徐達卻突然下令全軍駐紮七日,按兵不動。
此舉引來常遇春的質疑,他焦急地詢問:「戰機稍縱即逝,為何停步不前?」徐達僅以「另有打算」回應。最終,元順帝趁此空檔攜后妃與大臣連夜逃往上都(今內蒙古開平),明軍緊追在後,幾乎追得元順帝無處可逃。然而就在元順帝準備再次逃亡時,徐達做出了一個更令常遇春憤怒的決定,故意放走了元順帝。
對此,徐達事後向常遇春解釋:「若將元順帝擒下,主上處置他便會進退兩難。若殺之,顯得無情;若封以土地或爵位,又遺禍無窮。不如放他一馬,讓他自行消失,既能保住民心,又免去後患。」
徐達的顧慮並非空穴來風,朱元璋當時正在樹立「仁君」形象,早前就曾赦免陳友諒之子陳理,封為「歸命侯」,藉此籠絡人心。因此,徐達放走元順帝的做法,實際上與朱元璋的治國理念不謀而合。
後來朱元璋追封元順帝墓,稱其「知天命而退」,也從側面證明徐達之舉得到默許。甚至有一說,徐達出征前就曾請示過朱元璋,對方未明說放人,卻給予暗示性授權。相較之下,常遇春剛直果敢,更重軍功而輕權謀,因此在這場「戰功與政治」的較量中,顯得略遜一籌。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