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張謇的搜尋結果,共07筆
百年前,孫中山去世,張謇寫下弔唁孫中山輓聯:使第一任終,採擇芻蕘,公可至今存,超然立萬物之表;更數十年後,綢繆桑土,國猶有與立,毋忘革三就而孚。
張謇強烈反對暴力革命,希冀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實現平和漸進式的立憲改革;實現「潤物細無聲」式的社會轉型,以建成共和體制、法治國度。他的芻蕘之獻,孫未能用。失望的張謇在八天後,也就是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一日,寫成〈革命論〉一文,表明自己對通過變革促進制度轉型的希望;對激進革命、除舊而無新可布的擔憂。
要探賾當年張謇的芻蕘之見,就需進入成立南京臨時政府的歷史場域,必要瞭解清末新政後的社會輿論。當年預備立憲,社會上關注西方政治中的政黨理論,引介西方政治實踐的制度經驗來闡述、分析政黨在中國的政治作用。其中以留英歸來、且與孫中山關係密切的章士釗最為典型,他在一九一一年三月十七日的《帝國日報》上指出:「政治團體之組織有二:有立於國會之內,有立於國會之外。前者政黨的作用為,建造政策;運動選舉。而立於國會之外的則是普通結社。」章言外之意就是說立於國會之外的革命黨,包括同盟會都只是民間的普通結社。章在另一文中更進一步闡述:「凡政黨者,皆求於現行國家組織之下,相迭代用,以施行其政策者也。故凡政黨,不得含有革命性質。……可知革命黨者,非政黨也。」明確指出革命黨不是政黨。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夕,「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口號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引起了各方政治勢力的響應和認同,也進而影響了相當一部分革命黨人。多年後,孫中山還一再提到:
古代許多人都希望可以透過科舉翻身,為了金榜題名無所不用其極,考古也出土了不少古代考生的「作弊神器」,大陸北京故宮導遊房博指出,除了小抄、代考以外,考生為了增加中榜機率還會「冒充籍貫」,朝廷也制定了應對方案,在考前先審查考生的口音,確認考生說的話道不道地。
大陸「山東號」在內的4艘軍艦,12日航抵日本宮古島南方海域,進行艦載戰機與直升機起降訓練,連日引起共機艦配合大舉擾台。昨日山東艦已漸遠離宮古島南方海域演習區域,解放軍戰備偵巡也短暫減弱力道;但已出沒在台灣東部海域的大陸科研船張謇號,仍持續在台灣東部逗留。
大陸近來「戰備警巡」力道又逐漸加大。一艘大陸科考船「張謇號」近日頻頻出現在台灣東部海域,昨(13日)上午由北向南航行至蘇澳東方海面時,一度短暫闖入我24海浬鄰接區,海巡署「宜蘭艦」及一艘百噸巡防艇,立刻加速向前將其逼出鄰接線,但該船至今仍在東部海面南北航行,我方也正嚴密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