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德國企業的搜尋結果,共148筆
據觀察者網報導,上個月,德國外交部長瓦德福以「行程安排問題」為由,推遲了訪華行程。但不久後,瓦德福又主動約請中方通話,強調德方高度重視對華關係,期待在中方方便時間盡早訪華,就兩國關係等重要問題深入溝通。
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2023年宣布接受台灣在當地設置代表處,但至今2年過去,代表處仍無下文,日媒引述消息人士指出,台灣與愛沙尼亞官方就名稱要使用「台灣」或「台北」而陷入僵局。
副總統蕭美琴日前接受「德國第一公共電視台」(ARD)節目專訪時表示,德國是台灣非常重要經濟夥伴,亦是台灣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之一,期待繼續深化台德雙邊夥伴關係,雙方在微電子領域已有廣泛合作,隨著人工智慧(AI)的擴展和全球科技需求的增長,未來將有更多合作機會。
歐洲聯盟(EU)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25日宣布,歐盟正制定「RESourceEU」計畫,尋求與區域友邦合作,拓展歐洲產業關鍵礦物替代來源;進而反制中共管制稀土出口的脅迫行徑,維繫相關領域供應鏈安全。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臨時取消訪華行程後,執政夥伴有些急了。據觀察者網引述路透10月25日報導,德國執政聯盟中的社會民主黨外交事務發言人阿迪斯·阿赫梅托維奇直言這並非「好兆頭」,他呼籲德國應重新思考對華戰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種積極的、戰略性的外交政策。
據觀察者網報導,談到國際貿易這一問題,往往應當從互利共贏的合作角度來看,可在一些西方人士,卻一直用零和博弈的思維思考這一問題。據路透當地時間10月18日報導,德國中央銀行行長、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約阿希姆·納格爾(Joachim Nagel)當天宣稱,在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中,歐洲需要「採取更具攻擊性的方式」,以保護自身及其企業的利益。
據法國廣播電台引述慕尼黑《墨丘利報》報導,中國在稀土領域擁有壟斷地位。中國的出口限制對德國工業造成沉重打擊。 對中國的依賴,已成為德國經濟的痛點。中國政府進一步收緊出口管制,對德國工業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可難以獲得,同時價格迅速上漲。歐洲最大原材料貿易商之一 Tradium 公司的馬蒂亞斯·呂特(Matthias Rüth)表示:「以往的原材料貿易,已經不復存在。」
在全球經濟動盪中,德台經貿關係持續升溫,從未停歇,在關鍵產業上的強勁互補效益,讓雙方合作更加緊密。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Dr. Eva Langerbeck)表示,多數德商依然看好台灣的投資前景,而台積電在慕尼黑投資計畫,對德國和台灣更具深遠的戰略意義。這不僅將強化德國當地的半導體生產能力,還有望吸引更多投資,進一步帶動整個生態系,期盼德國和台灣能並肩前行,共享產業創新所帶來的契機。
「Smart2025台灣永續峰會:從城市4.0到城市淨零」活動在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登場,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受邀以「淨零城市的智慧解方」為題演講,有「被政治耽誤的藝術家」之稱的蘇,趁3天連假全手繪簡報,從桃園人口結構、產業發展、交通建設的趨勢與流動等面向,以圖像敘事方式,呈現桃園邁向淨零城市的挑戰與智慧解方,驚豔全場。
德國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25日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350億歐元(約新臺幣1.2兆元)強化太空安全等能力,以回應俄「中」持續加劇的太空競爭與威脅。
高市府青年局攜手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成功爭取「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組成「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創業實驗室新創課程研習團」,15名高雄青年將於10月12日至28日赴德國進行為期17天的創業學習。青年局24日舉辦行前說明會,為即將出國的學員做最後準備。
歐洲工業大國德國現在看台灣,仰望角度看半導體產業、無人機供應鏈夥伴!德國廠商繼2025國際半導體展後,今年首度參加台灣國際航太暨工業展,並設立「德國館」,目標要把德國航空航太、無人機產業實力在台展現 ,有更多機會串接台灣市場。
據觀察者網引述《南華早報》13日報導,德國巴伐利亞州副州長兼經濟、發展和能源部長艾旺格(Hubert Aiwanger)接受採訪時說,儘管中歐緊張關係日益加劇,但該州仍對來自中國的投資表示歡迎。
瑞士天然保養品公司薇蕾德(Weleda)本週宣布展開內部調查,針對外界指控其二戰期間與納粹集中營有關聯的議題,歷史學者蘇德羅(Anne Sudrow)的研究指出,該公司曾從達豪集中營(Dachau)的花園訂購原料,此外該司還製作一款防凍霜,據稱被納粹黨衛軍醫師用於人體實驗。
德國就業研究所(IAB)的一項研究顯示,由於美國關稅擾亂了全球貿易流動,今年前7個月,中國出口至德國的商品激增,是德國總體進口增速的兩倍。
數發部長林宜敬3日強調,AI產業政策是數發部非常重要的事,也相當重視軟體業發展,他上任後要加強的是,讓台灣軟體業盡量做「product(產品)」,因為賺到很多錢的軟體公司,重要關鍵就是做「產品」。
知名會計諮詢機構安永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德國相當依賴的工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過去一年高達11.4萬個工作崗位消失,其中以汽車業最為慘澹,一年內砍了5.15萬個職位,相當汽車業總數的7%,顯示各大廠商為了生存,必須大刀裁員降低成本。
德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正發生微妙變化。根據德國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與美國在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上,差距已大幅縮小。受美國加徵關稅影響,德國對美國的出口明顯下滑,讓中國再次有望在年內重奪「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的頭銜。
據法國廣播電台援引巴塞爾預測研究所(Prognos Institute)最新報告顯示,當前中國企業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已達16%,是德國(8%)的兩倍。該機構專家指出,隨著美國在全球貿易中逐漸轉向孤立主義,未來幾年中德兩國在全球市占率的爭奪將進一步白熱化,中國對美出口的部分比例可能加速向德國傳統優勢市場轉移。
美國與日本達成貿易協議,重新點燃歐盟可能很快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希望,由汽車股領軍,周三歐洲股市盤初大漲超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