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晶片業務的搜尋結果,共253筆
聯發科(2454)公布10月營收,單月達520.26億元,月減4.24%、年增1.78%;前10月累計營收4,978.04億元,年增12.20%,逼近5,000億元大關。依第四季營收預測中間值推算,2025年全年營收可望再創新高,規模將突破190億美元。
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的執行長在周四表示,公司已經設立了一個「作戰室」,以因應由於安世半導體(Nexperia)與中國摩擦,導致可能出現的晶片短缺問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以川習會前台灣擔憂美國的支持動搖為題,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在會前拒絕排除美國在台灣問題的立場,可能被捲入美中貿易談判的可能性,讓台灣感到憂心。
譜瑞-KY(4966)法說會後,美系外資出具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儘管短期仍受PC市場季節性波動影響,但譜瑞-KY在新晶片業務與客戶布局上的潛力具吸引力,長線成長動能明確,因此維持「加碼」(Overweight)評等,目標價888元。
三星電子30日公布完整財報,上季營收與獲利雙雙超乎預期外,營業利益的總金額更是第2季的2.6倍,這全都要歸功於晶片產品大賣。韓國市值最大的三星電子,旗下的業務以記憶體晶片、晶圓代工以及智慧手機為主。
微軟於10月正式終止Windows 10支援服務,業界看好,全球企業與個人用戶將掀起新一波PC汰舊換新潮;研調指出,AI PC將成為PC市場復甦的最大動能,台廠業者有望受惠PC升級帶動面板驅動IC需求攀升,法人看好聯詠(3034)、奕力-KY(6962)將迎來溫和復甦之訂單潮。
美國最大記憶晶片生產商美光科技(Micron)傳出,計劃停止向中國數據中心供應服務器晶片,但會繼續向兩家在中國境外擁有大量數據中心業務的中國客戶銷售晶片,其中一家是聯想集團。
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美光(Micron Technology Inc)擬退出在中國的伺服器晶片業務,因為該業務仍無法擺脫2023年中國政府下令國內關鍵基礎設施禁用美光產品的封殺令。
三星電子14日公布第三季初步業績,預期季度獲利將創下2022年來最高紀錄,主因是全球爭相提高AI晶片產量,壓縮傳統記憶體晶片供給和刺激價格上漲,帶動上季業績狂飆。
三星電子14日公布第三季初步業績,預期季度獲利將創下2022年來最高紀錄,主因是全球爭相提高AI晶片產量,壓縮傳統記憶體晶片供給和刺激價格上漲,帶動上季業績狂飆。
路透社13日報導,在伺服器的需求下推升記憶體晶片售價,加上客戶重建庫存水位,韓國三星電子第3季的獲利,可望創下自2022年以來最高。
由「晶片雙雄」三星電子、SK海力士飆漲帶動,周五(10月10日)長假後歸隊的南韓股市創下歷史收盤新高。
AI行情退燒拖累隔夜美股連跌第3天、聯準會進一步降息的預期降溫,以及美國總統川普稍早前宣布下月起對所有品牌藥或專利藥品徵收稅率高達100%的進口關稅,受此衝擊,周五亞洲股市普遍下跌,台灣和南韓股市表現尤其疲弱。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英特爾先前爭取到輝達投資後,近日又向蘋果尋求資金,希望蘋果投資能助英特爾重振晶片業務。消息稱蘋果與英特爾的談判仍處於早期階段,目前未有明確協議。英特爾股價早盤漲7%,來到2024年7月以來最高。
據媒體報導,陷入困境的英特爾(Intel)正積極尋求蘋果公司的投資,作為其振興業務努力的一部分。知情人士透露,兩家公司已進行多次會談,討論投資可能性以及如何加強合作關係,不過談判仍處於早期階段。消息傳出後,英特爾股價24日收盤大漲6%,自8月政府注資以來累計上漲52%。
知情人士指出,英特爾近期已與蘋果展開接觸,盼能爭取投資挹注,助力其晶片業務重振,是否衝擊台積電有待觀察。受此消息激勵,英特爾股價單日大漲6.4%。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表示,繼軟銀、輝達相繼出手後,如今也傳出蘋果可能加入資助行列,甚至不排除特斯拉、台積電等6大廠排隊接手。
AI晶片龍頭NVIDIA宣布,投資英特爾。根據公告,Intel將專注於為NVIDIA打造客製化x86架構CPU;雙方並計畫共同開發多代客製化資料中心與PC產品,以加速超大規模、企業與消費端的應用程式與工作負載。NVIDIA也強調,合作將聚焦於利用NVLink將雙方架構無縫連接,結合其在AI與加速運算的優勢,與Intel領先的CPU技術及x86生態系統,為客戶提供更完整的尖端解決方案。
輝達(NVIDIA)斥資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Intel),並宣布展開歷史性合作,共同開發資料中心與PC產品,極有可能是在美國政府施壓下,NVIDIA為換取政策好感,避免AI晶片業務受到更多限制所做的妥協,尤其是未來NVIDIA輸中降規版產品的新品B30A仍需美方政府同意,因而入股Intel,恐怕除了商業結盟還有政治上妥協的意涵。在全球地緣政治影響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已不再是單純的商業競爭,而是涉及國家戰略與產業聯盟的複雜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