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檔案局的搜尋結果,共34

  • 促轉會處分國民黨政治檔案移歸國有 法院判決處分合法

    促轉會處分國民黨政治檔案移歸國有 法院判決處分合法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處分命國民黨移歸政治檔案共33筆,國民黨除了「台灣謝雪紅處分案」與「帽簷自述」外,31筆檔案業2019年移歸交接給檔案局,國民黨隨後也提行政訴訟,並請求促轉會給付3100萬元補償金部分,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認定,促轉會依法處分,但「台灣謝雪紅處分案」「帽簷自述」檔案無法確定是否存在,判決撤銷此部分的處分,國民黨其他訴訟請求被駁回。可上訴。

  • 11/22正式開館 首座國家檔案館未演先轟動

    11/22正式開館 首座國家檔案館未演先轟動

    國家檔案館落腳於林口,占地約2.6公頃,總經費預算約29億元。主管機關國發會14日表示,試營運首月已有超過10萬人次入館參觀,預定於11月22日正式開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長林秋燕說,這也是檔案局滿25歲的日子。

  • 斥資近30億元打造林口新地標 國家檔案館試營運破10萬人

    斥資近30億元打造林口新地標 國家檔案館試營運破10萬人

    我國首座「國家檔案館」座落於新北市林口區,斥資近30億元,成為林口新地標,試營運首月有超過10萬人次入館參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局長林秋燕表示,試營運達10萬人次入館參觀,受歡迎程度超乎預期,收到民眾建言後將全力優化、動線調整;國家檔案館定於檔案局25歲的日子,即11月22日正式開館。

  • 國軍登陸基隆像乞丐兵?  美國檔案曝光:服裝儀容整齊

    國軍登陸基隆像乞丐兵? 美國檔案曝光:服裝儀容整齊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國軍於10月派遣第70軍接收台灣,有人批評當時部隊抵達基隆港下船時衣衫襤褸,不像是戰勝國的軍隊,讓台灣老百姓失望。網路節目《譚兵讀武》還原當時場景,真相就是第一批下船的部隊服裝儀容整齊,並無衣衫襤褸。只是最後一批下船的是編制外的搬運工,服裝當然不甚整齊,才會留下不好的印象。

  • 刺甘凶手槍法不佳 非單獨犯案

    刺甘凶手槍法不佳 非單獨犯案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18日透過國家檔案局,公開超過3.1萬頁與1963年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JFK)遇刺案相關的機密文件。這是該案自1990年代以來持續披露內容的最新進展,一份文件則顯示,刺殺甘迺迪的槍手歐斯華在蘇聯期間進行射擊訓練時,他槍法不佳,這和政府調查報告指歐斯華單獨犯案顯有抵觸。

  • 6萬頁「甘迺迪遇刺」密件公開!槍手歐斯華最新機密一覽

    6萬頁「甘迺迪遇刺」密件公開!槍手歐斯華最新機密一覽

    美國川普政府18日晚間公布逾2000份、超過6萬頁的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遇刺案的政府文件,專家指出,整體而言還沒看到足以推翻暗殺調查結果的重大新事證,但當中也包含槍手歐斯華(Lee Harvey Oswald)槍法差等更多個人細節,另外也有人稱,案發前3個月就曾警告甘迺迪將被暗殺。

  • 賴228談話 朱嘆仍藉此挑起仇恨

    賴228談話 朱嘆仍藉此挑起仇恨

     賴清德總統2月28日以「獨裁者」形容先總統蔣介石,更稱蔣「犯下滔天罪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昨表示,總統工作是團結全民,但民進黨執政17年,賴清德到現在還用這件事情想要挑起仇恨,想要扭曲歷史。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柳采葳說,賴總統仍將228當政治提款機,不見政府還原真相或弭平傷痛的努力,執政者以錯誤的歷史時序誤導輿論風向,反而成全網最大側翼。

  • 民進黨執政9年未還228真相  藍批賴清德錯置歷史成全網最大側翼

    民進黨執政9年未還228真相 藍批賴清德錯置歷史成全網最大側翼

    賴清德總統昨出席228事件78周年中樞紀念儀式,致詞中提及,228事件發生的原因是獨裁者蔣介石在大陸戰局節節敗退情形下,為了確保來台灣統治犯下滔天罪行。對此,台北市議員柳采葳批,執政者以錯誤的歷史時序誤導輿論風向,成全網最大側翼,應試著做全民的總統,而不僅是民進黨主席。

  • 出席228紀念儀式代表國家道歉  賴清德提3點落實轉型正義

    出席228紀念儀式代表國家道歉 賴清德提3點落實轉型正義

    今年228事件78週年中樞紀念儀式,今日在台北市228國家紀念館舉行,賴清德總統、行政院長卓榮泰皆出席,賴清德首次以總統身分主持紀念活動,賴清德致詞時提到,台灣社會還有很多聲音,受害真相依然不明,社會無法得到真正的和解,未來他將會督導行政院相關部會,協助轉型正義,加害者資料應該要一一讓社會知道。

  • 施明德妻申請22年 只看到塗銷檔案

    施明德妻申請22年 只看到塗銷檔案

     《政治檔案條例》修法於去年228施行,以促進檔案開放為修法重點,政府宣稱機密檔案解密比率達99.97%。但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妻子陳嘉君受訪表示,自2003年起就向檔案局申請施明德有關檔案,調閱50次以上,迄今尚未取得完整檔案,她批舉報人、告密者、執法者等關鍵文字全被遮住,等於沒有解密,非常荒謬。

  • 國史館舉辦戰後台灣政治史料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國史館舉辦戰後台灣政治史料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國史館18日上午舉辦「戰後台灣政治史料」新書發表暨座談會,並邀請到前監察院長陳履安、台灣獨立聯盟主席陳南天開幕致詞,本次新書發表計5種、15冊,國史館長陳儀深致詞時表示,我們今天所做的,是我們台灣的政府和民間,正在合力進行的回顧歷史以及展望未來的工作。

  • 「台灣省黨部 」檔案移歸國有 國民黨提告!法院判決屬政治檔案

    「台灣省黨部 」檔案移歸國有 國民黨提告!法院判決屬政治檔案

    已解散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21年間審定國民黨持有的3173筆「台灣省黨部 」檔案,均屬威權統治時期,與二二八事件、動員戡亂體制、戒嚴體制密切相關的檔案,為政治檔案,限期移歸為國家檔案,國民黨不服提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日認定,除了部分檔案因手寫、書寫方式,或因紙張質料、筆跡,不甚清晰等以外,其他都屬政治檔案。判決國民黨部分勝訴、部分敗訴。

  • 出席世界人權日典禮  賴清德:歷史錯誤可原諒  錯誤歷史不能忘

    出席世界人權日典禮 賴清德:歷史錯誤可原諒 錯誤歷史不能忘

    賴清德總統結束出訪邦交國的第一場行程,今(7)日上午出席由文化部主辦的「2024年世界人權日典禮」,致詞時全程用台語發表演說,他強調,「台灣人權立國永遠不會改變,永遠堅持民主自由的憲政體制,絕對不可能走回頭路」。與南韓總統尹錫悅宣布戒嚴,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挺戒嚴文引發風波後,賴清德在帛琉時的說法相呼應。

  • 臺北站之後 「追風的我們」相約嘉義站

    臺北站之後 「追風的我們」相約嘉義站

    有許多面向能深入認識台灣發展,國發會檔案管理局保存維護及多元推廣的臺鐵公司鐵道檔案,讓長長的歷史有了小縮影,後人能因此輕輕體悟扎根的臺灣記憶。

  • 用民主反民主的是誰?

    用民主反民主的是誰?

     7月15日是「解嚴紀念日」,賴總統選擇這天去視察國家檔案局,宣示政治檔案「不可以藉故把重要的資訊遮蔽」等三方向。不過外界更關切的卻是,原本在中正紀念堂「蔣介石大廳」的國軍儀隊改到民主大道展示,政府毫無意義的小動作,看不到正義,卻撕裂了族群。

  • 賴諷在野反民主 挨轟綠色黨國

    賴諷在野反民主 挨轟綠色黨國

     7月15日是「解嚴紀念日」,賴清德總統昨視察檔案局時卻意有所指表示,他不希望任何人在民主社會「用民主反民主」,引來藍白齊轟。國民黨立委牛煦庭痛批,賴心中的民主,就是「民進黨作主」;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則狠酸「這是在說民進黨立委的行為嗎?」

  • 解嚴日 誰該省思

    解嚴日 誰該省思

     賴總統15日視察國家檔案局時,侃侃而談轉型正義與他心目中的民主價值,強調「不希望任何人在民主的社會,用民主反民主。」賴清德話說得漂亮,但從他就任迄今,卻接連發動覆議、釋憲及罷免三部曲,煽動民粹大玩權力遊戲。

  • 解嚴37周年  賴清德訪檔案局指示:不可遮蔽重要資訊

    解嚴37周年 賴清德訪檔案局指示:不可遮蔽重要資訊

    7月15日為台灣解嚴37周年,賴清德總統與行政院長卓榮泰等人一同前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參訪政治檔案開放應用情形,賴清德引述監察院長陳菊的話,「在那段黑暗的日子,她也沒有把握會看到亮光,她也沒有把握她會走過黑暗。」他並對檔案管理局給予3點勉勵,包括同仁態度上要化被動為主動;除牽涉國安、法律、人權等部分,否則應以公開為原則;還有,各單位送來的檔案也不可以藉故把重要的資訊遮蔽。

  • 金庸《射雕英雄傳》曾列禁書  檔案局曝:是因毛澤東這一句

    金庸《射雕英雄傳》曾列禁書 檔案局曝:是因毛澤東這一句

    賴清德總統今天(15日)上午視察國發會檔案局,看到禁書列表時,主動提及被禁的《射雕英雄傳》,研究員許峰源表示,當年被禁據稱是大陸前領導人毛澤東曾寫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鵰」,被認為為匪宣傳之嫌;已故藝人鄧麗君唱紅的「何日君再來」,則因遭臆測「哪一天日本軍隊再來」而被查禁。

  • 參訪檔案局 賴清德:不希望有人企圖把國家帶往過去

    參訪檔案局 賴清德:不希望有人企圖把國家帶往過去

    賴清德總統今天(15日)視察檔案局有關政治檔案開放應用情形,過去檔案局曾被批評大量遮蓋檔案資料,賴清德當場宣示三大方向,要求除牽涉到國安、法律、當事人人權的資料之外,都應該以公開為主,也不可以藉故把重要的資訊遮蔽,「有公開之名沒有公開之實,就沒有辦法落實政治檔案條例的精神」。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