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殺傷鏈的搜尋結果,共24筆
南韓《前鋒日報》(The Korea Herald)報導,南韓第5枚軍事偵察衛星於當地時間2日下午2時9分(臺灣時間同日下午1時9分),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太空基地升空,象徵其「425計畫」衛星已全數升空,可望強化監控北韓能量。
媒體援引《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俄羅斯正利用其戰場經驗,提供中國空降部隊裝備、訓練與技術支援,使其具備閃電作戰能力,主要是針對台灣。
中方航母對美國強敵的最大優勢,並不是靠艦載戰機,而是靠火箭軍能密集發射的東風-21D、東風-26、東風-17等彈道飛彈、巡弋飛彈與高超音速飛彈,而這些飛彈由衛星、雷達、軍機與無人機組成的成熟殺傷鏈引導。
大陸舉行九三閱兵之後,一些反中與台獨人士儘管看到壯盛的軍容與先進的武器裝備,仍然不相信解放軍的作戰能力可以跨海跟美軍對抗,他們質疑的地方,主要是因為中共從1979年懲越戰爭以後,解放軍不再有實戰經驗,所以如果美中真的開戰,解放軍是否能夠真正的發揮戰力,相當可疑。
中國大陸的「93閱兵」愈來愈讓全球軍事觀察者矚目。由於主辦單位強調所有武器皆為國產、現役且可隨時投入戰鬥,因而成為觀察解放軍現代化程度的櫥窗。雖然閱兵還沒正式開始,但提前曝光的各式新武器已經讓觀察者們驚訝。軍事行動的本質是戰略對話,這次大陸高調閱兵所要傳達的訊息,很可能是:我們軍事科技實力已經超越美軍。
烏克蘭戰爭發展,使得坦克不再是那個衝鋒陷陣、撕開戰線缺口的主角,先前我們談過坦克的定位已經發生變化,正巧俄國軍工巨擘俄技集團(Rostec)總裁公開談論了這件事情,從坦克對坦克的決鬥,轉變成步兵支援與據點壓制的角色,坦克沒有過時,它只是換了工作,成為聯兵體系裡的一個火力要角。
《中時新聞網》援引國防部前視察盧德允指出,共軍近年戰術改以成本相對低廉的「遠程火箭砲」(火力)(簡稱遠火)來取代高價的彈道飛彈,企圖瓦解台灣的防空防禦。
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5月初爆發軍事衝突,巴基斯坦擊落了多架印度戰機,路透社採訪兩名印度官員和3名巴基斯坦官員後發現,「飆風」(Rafale)戰機被擊落,性能並非關鍵問題,核心原因是印方情報失誤,誤判中國製殲-10戰鬥機發射的霹靂-15(PL-15)飛彈射程只有150公里,據巴基斯坦官員稱,擊中飆風戰鬥機的PL-15是從大約200公里外發射的,而印度官員則稱其距離更遠。
從烏克蘭戰場到以伊戰爭,全球看到無人戰爭正在逐步取代有人戰爭,這種戰爭型態的大躍進,就像過去冷兵器時代跨越到熱兵器時代一樣,戰士從通過人力和機械力量操作武器,作為打擊敵人的戰爭工具。而從冷兵器進入早期熱兵器時代,大概在16世紀中期前的戰爭中,戰爭依靠熱量或火焰來殺傷敵方士兵、破壞要塞和居民區的武器設備。
在2023年「空軍利劍-2023」聯合軍演期間,中國空軍殲-10C戰機在與巴基斯坦空軍聯合出擊中,數次「擊落」了配備先進雷達與電子戰系統的法製飆風(Rafale)戰機,引發軍事圈與航空界的高度關注;更在2025年5月7日的巴印空戰中,創下6:0的戰績,震驚世界!這不只是一次技術上的戰術勝利,還標誌著中國自工業革命以來,首次憑藉自主前沿科技,在軍事對抗中取得具有全球戰略意義的突破,堪稱自1942年美日「珊瑚海海戰」後,航空軍事史上的另一個分水嶺。
根據大陸《新華社》引述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局長喬杜里電視直播中說:「巴基斯坦空軍已擊落印度空軍3架陣風(飆風)、1架Su-30、1架米格-29戰鬥機、1架無人機,…所有參與行動的巴國空軍戰機均已安全返回。印度軍方對此尚無回應。」
根據大陸《新華社》引述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局長喬杜里電視直播中說:「巴基斯坦空軍已擊落印度空軍3架陣風(飆風)、1架Su-30、1架米格-29戰鬥機、1架無人機,…所有參與行動的巴國空軍戰機均已安全返回。印度軍方對此尚無回應。」
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盛行的鐵甲艦(又稱裝甲艦),艦體外覆有堅硬的鋼製裝甲,並附帶蒸汽動力裝置的一種軍艦,並流行至前無畏艦後沒落為止。
中方雙機身噴射動力無偵-9「神鷹」大型無人機起碼從去年12月4日起,就已間歇在位於南海北端極具戰略意義的海南島空軍基地運作。而這新跡象顯示,這款極重要的無人機如今至少已處於半運作狀態。
近期有關中國出現2款新型戰機,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可能是正在開發的6代戰機,但亮相多日以來仍未獲官方確認。雖然如此,歐美軍事專家對此熱烈討論,多數專家認為新戰機亮相是中共積極開發新一代戰機的明確信號,其研發方向是擔當「網路中心戰」的指揮中心,而非一線戰機。
第15屆珠海航展亮相了由中航集團研發的重型無人機「九天無人機」(SS-UAV),「九天」機腹機艙有「異構蜂巢任務艙」。機尾後配備了可快速更換的重載任務艙和8個外掛點,可滿足空運空投與對抗火力打擊與支援等需求。
第15屆珠海航展亮相了由中航集團研發的重型無人機「九天無人機」(SS-UAV),「九天」機腹機艙有「異構蜂巢任務艙」。機尾後配備了可快速更換的重載任務艙和8個外掛點,可滿足空運空投與對抗火力打擊與支援等需求。
南韓防衛事業廳14日表示,去年12月升空的南韓首枚自主研發的軍事偵察衛星,已正式展開運作,將強化南韓偵察與監視北韓的能力,也成為該國太空領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據韓聯社30日報導,韓軍擬於10月許,正式成立旨在應對北韓核導威脅的戰略司令部(下稱「戰略司」)。
軍聞網站「MilitaryLeak」27日報導,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宣布推出升級AAQ-33「狙擊手」先進目標標定莢艙(SNIPER ATP)方案,藉由增加機載通訊(airborne communication)和前緣計算節點(edge-computing node)功能,使第4代戰機可與友機、其他載臺即時共享情資,大幅強化聯合作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