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泡沫破裂的搜尋結果,共115筆
人工智慧(AI)熱潮的債務壓力與商業模式困境,正成為華爾街關注的焦點,美國銀行首席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發出嚴厲警告,認為AI泡沫的第一層已遭債券市場刺破,但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則堅信AI需求非常、非常地強勁。
美國聯準會(Fed)上周宣布將停止量化緊縮(QT),並暗示可能重新啟動資產收購,被市場視為新一輪量化寬鬆(QE)的開端。不過,橋水基金創辦人、知名投資人達里歐(Ray Dalio)警告,此舉可能助長市場泡沫,在泡沫破裂前或將出現最後一波上漲,而這通常是理想的賣出時機。
由於近來多家大型科技企業爭相透過舉債,來為興建大型AI基礎設施進行籌資,如此龐大投資已引發外界對泡沫形成憂心。據悉德意志銀行對此已開始研擬透過賣空AI相關股票,來對資料中心融資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對沖。
美股持續強勢上攻,四大指數再創歷史新高,市場情緒高漲,彷彿漲勢已無天花板。隨著美中貿易緊張情勢緩和,投資氣氛轉為樂觀,部分專家甚至預測,美股正邁向一波可能超越2000年網路泡沫前的猛烈漲勢。
OPPO的一位高層表示,OPPO觀察到,手機中新增的人工智慧功能正在提振中國市場需求,並對歐洲市場的成長前景持樂觀態度,並不擔心產業內存在人工智慧泡沫的風險。
新聞提要■社群領袖紛紛表態主張,現在這個年代不要勉強買房,應該租屋後再把資金拿去投資。
在NVIDIA的市值觸及天文數字、AI新創估值屢創新高的當下,金融市場的核心焦慮只有一個:我們是否正身處一場非理性的泡沫之中?當批評者將其與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相提並論時,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 卻提出了一個更具啟發性的觀點。他將AI比喻為一場「良性泡沫」,其歷史定位更接近19世紀的鐵路熱潮,他認為,這是一場最終會重塑世界,並將投機資本永久轉化為生產性基礎設施的革命。
政府推動AI新十大建設,矽光子、量子運算、智慧機器人視為我國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國發會主委葉俊顯20日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時透露,經濟部正在規畫細節,傾向矽光子產業開發據點落腳高雄。
AI帶動股市投資熱潮,但《金融時報》報導示警,目前市場估值飆漲至前所未有的程度,過去12個月間,10家AI新創公司的總市值便激增近1兆美元,然而這些企業目前皆處於虧損狀態,尚未實現獲利。分析師對此警告,當前AI泡沫的規模恐比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時大17倍,甚至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中房市泡沫的4倍。
美中近期激烈交鋒被視為APEC峰會前的談判造勢,雙方保留對話空間,也造成市場大幅波動,不過與4月市場修正相比,10月波動雖劇烈但具預期性,影響範圍較窄,高估值與獲利了結成為主要拋售動力。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行事穩健,卻不乏鐵腕作風。面對炒匯、炒房的投機風氣,屢屢揮出「金龍拳」毫不手軟;但當政策過嚴、可能誤傷首購與換屋族時,又展現願「開小門」順應民意,以剛柔並濟的方式應付複雜的市場變化。
AI需求投資風起雲湧,主流的模型公司如OpenAI以複雜的資本操作進行投資循環,市場開始有對AI泡沫破裂的疑慮,分析師對此提出泡沫3個檢視點,但半導體供應鏈大廠持續看好潛力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年會13日至18日在華府登場,外媒預測,屆時各國官員將圍繞「股市泡沫與回調風險」展開關鍵討論。隨著AI熱潮推動全球股市估值飆升,主要金融監管機構警告,市場過熱可能引發「突然且劇烈」的回調,拖累全球經濟。
全球總經觀察:在聯準會(Fed)於9月FOMC會議啟動今年首次降息(1碼),並於利率點陣圖透露今年年底前尚有2碼空間之後,全球投資人猶如吃下由Fed掛保證的「美國經濟不會衰退」定心丸,開始瘋狂追逐各類金融資產,完全無視後續這段期間所出現的各項政經利空變數(如美政府停擺、美就業數據不佳及法國政局不穩等)。
美股標普500指數近期屢創歷史新高,但與此同時,被視為「恐慌指數」的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也連續上升,反映投資人對市場前景的憂慮加劇。華爾街資深分析師、Sevens Report創辦人艾塞耶(Tom Essaye)警告,美股10月可能面臨三大潛在風險:AI泡沫破裂、消費信心崩潰、就業市場惡化,一旦同時爆發,標普500指數恐下跌三成。
人工智慧產業的猛爆性投資,讓許多投資人擔憂「泡沫」破裂,知名億萬富翁布拉沃(Orlando Bravo)認為,人工智慧公司的高估值處於泡沫之中,並將當前情況比喻為網際網路泡沫時期。另有專家質疑鉅額投資的投報率,雖然不可能為零,但一定會出現大量的資本毀損,即無效投資。
美股迭創新高,美國民眾持有的股票資產規模也攀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儘管股市上漲可能會讓他們的帳戶餘額持續增長,但專家警告,這也意味著他們所面臨的潛在市場崩跌風險,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嚴峻。
聯準會(Fed)主席鮑爾23日演講示警,美股當前估值已經偏高,而美國銀行(BofA)最新報告指出,該行追蹤的20項估值指標中,有19項都顯示估值的確偏高,其中4項甚至創下歷史新高,不過這些高估值有其合理性。
AI狂熱席捲了全球市場,但是否產生「泡沫」成為各界熱議焦點。OpenAI董事長泰勒(Bret Taylor)近日接受專訪時,給出了明確卻複雜的回答─「我們確實身處泡沫之中,但這並不妨礙AI最終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