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搜尋結果,共21

  • 22歲女血便不止丟工作 長庚分析腸道菌叢基因揪元凶

    22歲女血便不止丟工作 長庚分析腸道菌叢基因揪元凶

    一名22歲女性罹潰瘍性結腸炎,飽受劇烈腹痛、腹瀉、血便困擾,使用多種藥物皆無效,被迫留職停薪,困在家中,生活陷入低谷。長庚醫院團隊起初懷疑合併「困難梭菌」感染,但檢驗均呈陰性,透過先進質譜儀技術,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發現真正致病元凶是「無毒梭菌」,經抗生素治療,腸黏膜完全癒合、症狀不再復發,患者也順利重返職場。

  • 精緻飲食 潰瘍性結腸炎風險增

    精緻飲食 潰瘍性結腸炎風險增

     32歲的范先生年輕時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又常以精緻飲食紓壓,某次腳部突然出現嚴重疔瘡,甚至引發高燒住院,伴隨腹脹、黏液便與血便等,以為只是免疫力下降感染。直到某次突發腹痛、反胃與嚴重嘔吐後,緊急送醫,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 失智症能預測?腸道症狀藏發病警訊 提早15年發現

    失智症能預測?腸道症狀藏發病警訊 提早15年發現

    阿茲海默症是造成失智症的最大主因,目前雖無法治癒,但若能早期診斷,就能透過治療緩解症狀並延緩惡化。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一些腸胃問題可能是失智症早期警訊,在阿茲海默症發作前15年,便已顯現。

  • 發炎性腸道疾病「肚破腸流」5千人連署籲放寬進階藥物給付

    發炎性腸道疾病「肚破腸流」5千人連署籲放寬進階藥物給付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好發於青壯年族群,患者每天如廁數十次,甚至面臨「肚破腸流」的困境,重創生活品質。近日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案,要求健保署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將 IBD 的進階藥物給付期限由1年延長至2年以上,以減少患者因給付中斷而出現併發症,所造成的身心痛苦與社會成本,目前已獲超過5000人附議。

  • 《麻辣鮮師》林利霏罹大腸癌 醫點名6狀況快就醫

    《麻辣鮮師》林利霏罹大腸癌 醫點名6狀況快就醫

    47歲女星林利霏曾在《麻辣鮮師》飾演「Gina」打開知名度,先前自曝罹患大腸癌第一期,且已完成手術。醫師指出,大腸癌症狀常與一般腸胃不適相似,提醒若有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形狀變化、持續腹脹、排便後仍有便意、常頭暈或未節食體重卻減輕的情況,都要留心可能是大腸癌警訊,要快就醫。

  • 新壽添安心特定傷病險 替未來加保障

     2025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年逾65歲,且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全體國人不健康餘命超過7年,其中,女性長達8.2年。同時,近年失智症人數逐漸攀升,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其中阿茲海默氏症及巴金森氏症就占了64%,且失智者平均每人每年的總醫療費用支出為53.3萬元,如果以患病後至少存活7年為例,累積費用至少需要373.1萬元,帶給家人沉重的經濟負擔。

  • 不是腸癌!婦1天拉10次血便 就醫確診這病害的

    不是腸癌!婦1天拉10次血便 就醫確診這病害的

    1名58歲陳姓婦人多年來深受腹瀉、腹痛及血便所苦,僅至診所使用類固醇及消炎止痛等藥物做症狀治療,近幾個月病情加重,一天跑十幾次廁所,還常因來不及到廁所而失禁,令她擔心無法好好參加兒子的婚禮,下定決心到彰基醫學中心就診確診為潰瘍性腸炎,經進階藥物治療症狀緩解,重拾生活品質,也順利陪伴新人走紅毯圓夢。

  • 輕忽潰瘍性腸炎 大腸癌風險攀升

    輕忽潰瘍性腸炎 大腸癌風險攀升

     經常腹痛、腹瀉,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是腸躁症,但醫師提醒,一旦症狀反覆發生,應該就醫檢查,恐是潰瘍性結腸炎,只要內視鏡檢查就能看出明顯發炎,若沒有積極治療,可能從「小火」蔓延成「大火」,引發腸道穿孔、出血,長期還會增加癌症風險。

  • 柑橘類果皮不只降血脂 醫:1隱藏功能很多人不知

    柑橘類果皮不只降血脂 醫:1隱藏功能很多人不知

    柑橘類水果如柳丁、柑橘等,在台灣相當普遍,是補充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分享,柑橘類還富含「川陳皮素」,尤其果皮的含量更高,不僅能降血脂,也可修復高脂飲食引起的腸道屏障受損,以及降低腸道慢性發炎風險。她並提到,「台灣香檬」的川陳皮素含量幾乎是柑橘類之冠,泡茶飲用暖心又顧腸。

  • 咖啡防糖尿病 哈佛研究:每多喝1杯降10%

    咖啡防糖尿病 哈佛研究:每多喝1杯降10%

    愛喝咖啡嗎?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分享哈佛大學的研究,每多喝1杯純黑咖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可降低10%,若加糖或代糖,保護力就會下降,若同時加糖與代糖,幾乎抵消掉對第二型糖尿病的保護力,不過,咖啡雖好,卻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建議別空腹喝咖啡。

  • 清華大學攜手國衛院研發新藥 抑制腸道慢性發炎

    清華大學攜手國衛院研發新藥 抑制腸道慢性發炎

    現代人常因壓力引發腸道慢性發炎,清華大學生醫學院助理教授邱于芯與國衛院生技藥研所所長謝興邦組成生物、化學跨領域研究團隊,找到關閉腸道細胞表面離子通道的機制,成功研發出抑制發炎分子釋放的藥物,研究成果也登上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

  • 《興櫃股》祥翊2產品簽美國市場專屬授權 搶啖學名藥大餅

    祥翊(6676)今(16)日表示,開發中抗癌用藥TMN-T及潰瘍性結腸炎用藥MSL-T已於本月先後與S公司簽訂美國市場專屬授權合約。祥翊可依這2項藥物的開發進度,收取簽約金與階段里程碑金等合計達260萬美元(約新台幣8,320萬元),未來藥品上市後也將共享銷售分潤。

  • 小心「肚破腸流」!醫曝4症狀:恐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小心「肚破腸流」!醫曝4症狀:恐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年,初期常被誤認為腸躁症或腸胃炎,但這兩種排便後疼痛就會緩解,IBD則會反覆發作、無法根治,甚至導致「肚破腸流」。醫師提醒,若民眾出現半夜腹痛痛醒、合併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大於3個月,就屬發炎性腸道疾病警示症狀,應儘速就醫。

  • 番茄抗4癌穩血壓 醫揭2吃法 營養翻倍

    番茄抗4癌穩血壓 醫揭2吃法 營養翻倍

    番茄富含茄紅素。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茄紅素是一種強效氧化劑,能降低心肌梗塞風險,幫助降血壓,研究也發現茄紅素能降低前列腺癌、肺癌、子宮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風險,想提高茄紅素攝取,有2個訣竅,分別是吃熟食及與健康油脂食物一起食用,會更有利於釋放茄紅素與人體吸收。

  • 微菌叢治療發炎性腸病 長庚成功率達9成

    微菌叢治療發炎性腸病 長庚成功率達9成

     一名19歲女大生,罹潰瘍性結腸炎,反覆感染困難梭菌,每天拉肚子超過5次,出現血便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接受經大腸鏡「微菌叢治療」,移植了健康人糞便中的好菌後痊癒,腸道發炎也顯著改善,不再擔心拉在褲子上。

  • 懷孕用藥風險高 食藥署提醒9種藥品需注意

    懷孕用藥風險高 食藥署提醒9種藥品需注意

    懷孕期間「藥」注意!食藥署提醒,藥物可能經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嚴重可能造成胎兒心臟、神經系統傷害或畸形缺陷。據統計,近5年國內共有9件藥品,經專家重新評估安全後,要求廠商在仿單上加註警語或孕婦使用禁忌標示,包括國人常用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也是其一。

  • 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 醫:早期診治降大腸癌變機率

    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 醫:早期診治降大腸癌變機率

    近年來,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在年輕族群中逐漸備受關注,因為腸道免疫系統將外來常見物質識別為病菌,過度啟動免疫反應,造成腸道持續處於發炎的狀態,造成腸道的傷害。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醫師指出,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避免病情加重進而引起併發症與共病的關鍵,不僅可避免如大腸癌癌變等併發症,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 肚子脹氣!醫師推薦「7水果」緩解 靠2大營養素發功

    肚子脹氣!醫師推薦「7水果」緩解 靠2大營養素發功

    現代人飲食多半不太規律,甚至欠缺自制力,苦於腸胃脹氣者眾。美國一名消化科醫師最近拍攝短片建議利用7種水果緩解脹氣的痛苦,關鍵在於富含膳食纖維與維生素C。不過,腸躁症患者急不得,必須少量攝取、慢慢適應。

  • 揪出腸癌!上完大號「觀其形」 這狀態逾7天快就醫

    揪出腸癌!上完大號「觀其形」 這狀態逾7天快就醫

    日常飲食對於人體健康有重大影響,有些問題也許能從排泄物發現徵象。醫師提醒,如果經常排出太過細窄的糞便,或者便血多日,務必提高警覺,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先兆。

  • 美時 國際策略結盟雙報喜

    美時 國際策略結盟雙報喜

     美時(1795)國際策略結盟雙報喜。美時與大昌華嘉子公司Favorex Pte Ltd宣布建立獨家合作夥伴關係,將在南韓商業化ustekinumab生物相似藥。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