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無序擴張的搜尋結果,共24筆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近日公布的「太陽能與儲能助力能源轉型」報告指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型儲能應用市場,裝置規模占全球總裝置40%以上,為世界能源轉型提供了中國方案。
大陸電池巨頭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17日表示,當前儲能行業價格競爭激烈,3年間儲能系統價格下降約8成。今年價格戰已蔓延至海外,不僅讓儲能企業的毛利急速縮水,低價還必然帶來減量、減配,為行業埋下品質和安全的隱患,關鍵是不可持續,會得不償失。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在Jackson Hole上提及「目前政策立場仍屬緊縮,但隨著展望與風險平衡的變化,可能需要調整政策立場」,因措詞鴿派帶動9月降息預期,現時利率期貨已反映今年餘下時間降息兩次。美國經濟數據優於預期,就業市場略為放緩,但目前無明顯衰退威脅,7月整體及核心CPI分別為2.7%及3.1%,通膨風險依然存在。
日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赴北京參加鏈博會,不但盛讚大陸供應鏈,並對大陸企業的創新與發展表達了高度肯定;與此同時,黃仁勳亦表示美國已批准H20晶片輸陸許口。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爾後表示,此舉是希望大陸繼續依賴美國技術。
大陸《民營經濟促進法》5月20日正式上路。大陸國家發改委發言人李超表示,大陸目前已規畫包括破除市場准入壁壘、違規異地執法、拖欠帳款等53項配套政策。他還表示,大陸將會持續整治行業「內捲化」現象,遏制落後產能無序擴張,加力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大陸《民營經濟促進法》20日正式上路。大陸國家發改委發言人李超表示,大陸目前已規畫包括破除市場准入壁壘、違規異地執法、拖欠帳款等53項配套政策。他還表示,大陸將會持續整治行業「內捲化」現象,遏制落後產能無序擴張,加力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澎湃新聞報導,中國大陸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11日發布《關於促進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高品質發展提升監管質效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從總體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堅守主責主業、強化風險防控、提升監管質效等方面,提出促進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高品質發展的十六條意見措施。
李嘉誠、李澤鉅家族之長和原訂於4月2日或之前,向貝萊德-TiL財團簽署出售包括巴拿馬港口在內的最終文件。正當市場猜測長和會否簽約之際,首次有國家機構就交易正式出手。大陸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市監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回覆港媒表示,注意到此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20餘年來引領兩岸關係發展的美中台三角貿易模式,遭到嚴重打擊,不但台灣出口「陸消美漲」,台灣對大陸新增投資亦陡降。所謂打造「非紅供應鏈」一說,已從產經圈的股票分析策略,上升到賴政府的國策和台灣對外經貿指導方針。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20餘年來引領兩岸關係發展的美中台三角貿易模式,遭到嚴重打擊,不但台灣出口「陸消美漲」,台灣對大陸新增投資亦陡降。所謂打造「非紅供應鏈」一說,已從產經圈的股票分析策略,上升到賴政府的國策和台灣對外經貿指導方針。
太陽能專利之爭愈演愈烈。澎湃新聞報導,大陸太陽能龍頭企業晶科能源日前已在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另家巨頭隆基綠能,要求隆基綠能立即停止侵害相關發明專利權,並賠償經濟損失,案件已被正式立案受理。
據大陸公眾號「智谷趨勢Trend」報導,中國大陸每100人,就有超過20人住院。中國人,似乎越來越「愛」住院了。大陸國家衛健委發佈的《2023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次達到30187.3萬(3.02億),比上年增加5501.1萬人次,居民年住院率達到21.4%,比多數發達國家都要高。然而,與此同時,令人意外的一幕卻出現了:中小醫院,迎來一波關停潮。
日前北京當局公布了「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雖然大陸在2005年就公布支持民營經濟的「非公經濟36條」、2010年又公布所謂的「民間投資36條」、去年7月再公布「民營經濟31條」,但上述都只是指令性文件的「意見」。因此,此次中共將對民營經濟的保障和促進立法,究竟會起到多大的作用?是否能改變過去一直以來被質疑的「國進民退」格局?引發不少關注。
7月迄今全球發生許多大事,包括美國前總統川普遭槍擊、並被共和黨提名參選美國總統、民主黨的拜登總統宣布退選、中國大陸召開第20屆三中全會、民進黨召開第21屆第一次全國黨代表大會、兼任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強調要建立台灣主體性國家認同。
大陸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大陸乘用汽車(客車)6月零售175.5萬輛,年減8%,連續3個月負成長。另一方面,全大陸乘用車廠商批發年減5%,1~6月累計批發年增6%。
大陸針對金融行業展開全面整頓行動,反腐單位派出15個中央巡視組進駐34個經濟和金融單位,在至少16家金融單位召開動員會,巡視時間長達3個月。上月中旬大陸央行原副行長范一飛被控受賄3.86億元人民幣案開庭,工商銀行雲南臨滄支行副行長柯建海等也被調查,金融反腐「老虎蒼蠅」一起打。
大陸針對金融行業展開全面整頓行動,反腐單位派出15個中央巡視組進駐34個經濟和金融單位,在至少16家金融單位召開動員會,巡視時間長達3個月。上月中旬大陸央行原副行長范一飛被控受賄3.86億元人民幣案開庭,工商銀行雲南臨滄支行副行長柯建海等也被調查,金融反腐「老虎蒼蠅」一起打。
「新質生產力」成為大陸近來熱度最高的概念。雖然有西方媒體認為,這只是新瓶裝舊酒,並未指出新的方向。但誠如筆者之前在〈釐清大陸新質生產力概念及其影響〉一文提及,一向強調理論先行的中共,必將以新質生產力作為產業發展的宏觀指引。因此,對台灣來說,對此概念的進一步理解,絕對有其必要。
去年新冠疫情結束以來,由於大陸經濟恢復情況不如預期,因此中共不斷提出各種救市政策。然而,即使如此,西方「屠龍派」仍認為,由於大陸舊經濟模式無以為繼,且又面臨房市疲軟、消費不振、通貨緊縮、債務高漲、勞動人口下降、外資撤離、貿易壁壘、經濟趨緩等問題,因此就算不會馬上崩潰,也將潰而不崩。對於不斷「唱衰」大陸經濟的言論,中共除了多次重申並舉證「中國崩潰論」早已崩潰,並一再強調大陸存在制度、需求、供給、人才等優勢,因而迴旋空間大、機遇大於挑戰。面對這樣兩極的看法,根本的問題是:究竟該如何評價大陸經濟前景?
2023年12月8日,張五常教授發表了〈從弗里德曼的消費函數理論看中國今天的經濟情況〉,提出了他的6%通膨救經濟的建議。文章發表後,立刻引來「食洋不化」的批評。然而,我用後來發展的「理性預期」觀念進行評論,更能解釋此法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