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生命形式的搜尋結果,共09筆
走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虛空之境:當代攝影中的領土與都市凝視》展場,迎面而來的並非攝影對風景的單純凝視,而是一場橫跨地景、記憶與感知的深層提問。這不是一場關於地圖的展覽,而是關於觀看的方式、記憶的存放與遺失的場所。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17日報導,近日,科研人員首次公布在大陸太空站發現的一個微生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天宮尼爾菌(Niallia tiangongensis)」,相關科研成果線上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國際系統與進化微生物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上。
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如何利用人工智慧(AI)等高科技應對老齡化挑戰,成為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據界面新聞報導,10月11日,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盤古智庫主辦的「格局之變:呼嘯而來的銀髮經濟——2024第五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上,清華校友三創大賽執行祕書長、英諾創新空間創始合伙人鄧永強發表了題為《AI給銀髮族和銀髮經濟帶來蓬勃生機》的主題演講,深入探討了AI技術在銀髮經濟中的巨大潛力及其對未來社會的影響。
科幻恐怖片《異形》系列有不少經典畫面,例如外星生物寄生人體後將人開膛破肚、小異形的手腳像章魚吸盤一樣抱著人頭不放、流著如瀑布般口水的怪物用大嘴加小嘴準備將人生吞活剝的恐怖模樣,至今仍讓人噩夢連連,當然電影還擁有浩瀚美麗的宇宙景觀,及人類和生化人亦敵亦友的情感,導演費德阿瓦雷茲(Fede Alvarez)打包票表示,這些在最新作品《異形:羅穆路斯》(Alien: Romulus)都看得到,甚至更加刺激,「電影擁有和原著及其他《異形》電影相同的DNA,但卻有著新鮮感」。
如果像摩爾定律讓晶片都發展到了極限,那人工智慧(AI)發展到今天都可做到突破英國電腦科學家艾倫·圖靈於1950年提出的試驗,無法分辨是人還是機器。那AI還能怎麼進步?最近網上有幾篇英文文章談AI發展的十大階段。我將其整理,發現AI的進程,目前其實還算原始,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進化的終極,也就是AI會遠超過人類,最後到達神一樣的智慧。
大陸天舟七號貨運太空船17日晚間成功發射,搭載科學實驗載荷中,有一種「厭氧古菌」隨船送入中國太空站,將在模擬火星環境中、以及宇宙輻射的極端環境下,驗證其是否能夠生存,藉以幫助人類探究,是否存在外星生命這一重大謎題。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18日報導,17日晚間發射的天舟七號貨運太空船,搭載科學實驗載荷中,有一種叫厭氧古菌,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也是地球大氣甲烷的主要貢獻者,廣泛分布於深海、水稻田、反芻動物的胃等厭氧環境中。
香港英文《南華早報》29日報導,27日中國大陸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首航成功消息發布後,國內外科學界熱切關注。這艘鑽探船即將執行一項史無前例的任務:鑽穿地殼。夢想號力爭率先進入地幔,打開「地獄之門(gate to hell)」。一旦成功,不僅是人類首次進入上地幔,也將帶領地球科學研究走向更前端,甚至有望發現全新的生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