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病原體的搜尋結果,共306筆
熬夜刷手機,小心傷腦。大陸一名30歲張姓男子,白天在工廠工作,閒暇時常熬夜打遊戲至凌晨,日前他突然高燒、說話含糊,送醫確診是「病毒性腦膜炎併腦炎」,雖經治療挽回性命,但腦部嚴重受損,智力退化至相當於3歲孩童的水平,語言及肢體功能也大幅退步,無法自理生活。
路透看到的一份草案文件顯示,美國川普政府要求接受美國衛生援助的國家,與華府分享可能引發流行病的病原體數據,以此作為獲得援助的條件。
感染性原發主動脈瘤是一種少見但致死率極高的重大血管疾病,近年臨床治療傾向血管內微創修補,林口長庚最新研究發現,傳統開放手術長期存活率更好,應作為首選治療。此研究為亞洲第一篇針對感染性主動脈瘤治療與預後,進行長期追蹤的代表性研究,今年7月刊登於《歐洲心臟學會期刊》。
感染性原發主動脈瘤是一種相對少見,但致死率極高的重大血管疾病,臨床治療趨勢傾向血管內微創修補。林口長庚醫院最新研究指出,「開放手術」初期風險略高,但長期存活率均優於其他方式,應作為適當患者的首選治療。此研究成為亞洲第一篇針對感染性主動脈瘤治療與預後進行長期追蹤的代表性研究,今年7月刊登於《歐洲心臟學會期刊》。
「吃止痛藥會產生抗藥性嗎?」、「剛開始痛就該馬上吃藥嗎?」不少人習慣身體一有疼痛,就馬上吞服止痛藥,但止痛藥吃多了,雖然沒有抗藥性,但卻有可能出現「耐藥性」,食藥署提醒,生理痛、偏頭痛等特定情況,止痛盡早吃比較有效,但如果是輕微疼痛,可以先觀察一下。
疾管署公布,國內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計11萬442人次,並新增38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及13例死亡,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雖較前一周下降15.6%,但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仍高達11.4%,還是處在流感流行期,提醒符合公費對象民眾,應儘速接種流感疫苗。同時公布,近期流感疫情持續處高點,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用藥措施將延長至114年11月15日止。
上周台中市養豬場爆發非豬豬瘟疫情,引發全國民眾與養豬戶恐慌,高雄市養豬協會理事長王忠禮認為,全國僅約10%養豬戶使用廚餘餵養,卻要承擔染疫高風險,禁運15天影響全台約28萬隻交易量,呼籲政府要全面禁用廚餘養豬。
台中市近日爆出疑似非洲豬瘟感染事件,網路上有人指控疫情源自中央開放「廚餘養豬」。民進黨發言人韓瑩指出,這是企圖抹黑甩鍋,中央早已訂出明確的廚餘養豬規範,地方需與中央齊心合作,共同守護台灣豬隻產業安全。
台中爆發非洲豬瘟,今早衛生局透露有28頭豬流向3縣市。專家提醒,非洲豬瘟病毒具有高傳染性,環境存活時間長,人員、車輛、衣物都可能成為傳播媒介。若民眾、媒體等人員曾前往發病場或周邊管制區,衣物、鞋子、車輛都要徹底消毒。離開疫區7天內,應嚴格避免進入任何其他養豬場、畜牧場或飼料工廠等相關場所。民眾家中若有廚餘,特別是含有肉類的廚餘,不可隨意倒入野外。
台灣各地近日降雨不斷,許多人一出門沒走幾步就被淋成落湯雞,鞋子、襪子也被浸濕,迫使雙腳悶在潮濕鞋內一整天都乾不了,這樣的「悶濕」環境不只讓人難受,還可能讓腳部成為細菌與黴菌的天堂!
隨著連假結束,疾管署今(21)日表示,國內上周健保類流感門急診就診計12萬8915人次,雖較前一周下降7.8%,但一口氣新增5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及10例死亡病例,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第一波流感高峰已過,接下來約11月中旬後會開始緩升,十二月會快速增加,直到農曆年前後,到達最高峰,提醒,隨著光復假期將至,民眾出遊、聚餐機會增加,民眾應及早接種公費流感疫苗。
今年流感公費疫苗已經開打,台灣首次引進「鼻噴式」自費流感疫苗,為害怕打針、有暈針史的人,提供一個新的選擇,不過,家醫科醫師盧易呈表示,鼻噴式流感疫苗並非人人適用,包括未滿2歲或年滿18歲,或有氣喘、免疫不全病史、近期有服用抗病毒藥物等族群,均不適用鼻噴式流感疫苗。
流感疫情持續升溫,根據疾病管制署最新資料顯示,2025年第40週(9/28-10/4)統計資料顯示,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突破15萬人次,疫情明顯處於高原爆發期。雖第41週(10/5-10/11)因連假部分門診休診,全國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仍高達13萬7千餘人次,顯示病毒傳播快速,社區流感傳播鏈尚未有效阻斷,疫情恐將持續處於高點。
疾管署公布國內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計13萬7988人次,較前一週(15萬3725人次)下降10.2%,重症新增75例,死亡10例。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認為,人數下降和連假部分醫療院所門診休診影響,造成人次微幅下降,但目前仍是流行期,且還是相對高點,因此宣布加購20萬劑的流感疫苗開口合約,提醒民眾仍應儘速接種疫苗。
人工智慧(AI)時代的到來,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然而,這股科技浪潮的奔騰之勢,卻也讓眾多專家學者感到憂心忡忡,甚至有聲音指出,AI可能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黃仁勳傳》(The Thinking Machine)的作者近日發表文章,援引多位專家的觀點,深入剖析了AI發展所帶來的隱憂,最終得出結論:AI已然成為如同核彈般真實且具體的威脅!
長榮航空爆出一名34歲孫姓空服員在航程中身體不適,返台就醫住院後離世,是否過勞引發網路熱議,相關單位已啟動調查。北市聯醫整合醫學科醫師姜冠宇分析,空服員離世令人遺憾,但是很難認定是職災或過勞而亡,「因為除了心血管相關疾病被明確定義,其他疾病則是個案審查」,同時姜冠宇也提醒3點,強調台灣應該針對空服員或國際旅遊者、觀光工作者,做好類似國際轉診平台的「綠色通道」。
前童星50歲因癌症去世,讓人想起去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薩比斯的夢想:利用人工智慧(AI)突破新藥研發的「雙十原則」(成功的新藥需耗資十億美元、歷時十年以上),最終實現「消滅所有疾病」的終極目標。
前童星50歲因癌症去世,讓人想起去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的夢想:利用人工智慧(AI)突破新藥研發的「雙十原則」(成功的新藥需耗資十億美元、歷時十年以上),最終實現「消滅所有疾病」(Solve All Disease)的終極目標。
公費流感疫苗已經開打,但有些人會想選擇自費疫苗,希望增加保護力。對此,兒科醫師傑登表示,不論是公費或自費,今年國內流感疫苗皆為三價,並沒有更多價的選項。不過,自費疫苗今年新增鼻噴劑類型,適合2到17歲未成年人接種,但氣喘體質者須特別小心,接種前應由醫師評估。
花蓮光復鄉受洪災重創,許多民眾化身「鏟子超人」協助清淤,也有不少人帶著大型機具救災,如今卻傳憾事,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在救災過程中腳部刺傷,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昨(6日)不幸離世。敗血症死亡率約30%至50%,皮膚或黏膜的防禦層受到破壞,就容易因感染引發敗血症,症狀包括發燒、發冷、畏寒、呼吸急促、小便排出量減少,甚至昏睡、焦慮等,必須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