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碳交易平台的搜尋結果,共28筆
為促進全球碳市場交流與合作,臺灣碳權交易所(TCX)及臺灣證券交易所(TWSE)將於20日在國家發展委員會主辦的「智慧城市展暨淨零城市展」期間,於南港展覽館2館701E室舉辦「國際氣候行動論壇(International Climate Action Forum)」。
隨著COP29達成關鍵協議,包括《巴黎協定》第六條與新集體量化氣候融資目標(NCQG),碳交易已成為全球邁向淨零的重要手段與發展趨勢。為促進全球碳市場交流與合作,臺灣碳權交易所及臺灣證券交易所將於3月20日,在「智慧城市展暨淨零城市展」期間舉辦「國際氣候行動論壇」。
桃園市長張善政25日出席桃園市政府與《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舉辦的「大桃園淨零新經濟論壇」,談到桃園的許多政策都以淨零碳排為基礎,並指出桃園市配合聯合國「零碳排放活動」倡議,將持續運用AI等科技,達到低碳經濟、淨零碳排的目標。
碳有價後,各國的碳權交易所陸續成立,政府希望透過碳權交易可提供碳資產供需雙方一個透明議價平台,碳權交易創造出一種市場經濟誘因機制,讓那些無法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企業仍可維持正常企業營業,然所需代價是企業須付出額外的財務成本,以符合監理機關或交易對手對減碳的強制要求。金融機構可思考如何幫助企業順利減碳,更重要的是不能讓交易有漂綠疑慮,透過金融的力量來健全碳權交易機制相形顯得重要。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旗下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雲鋒基金近日公告,雲鋒基金的母公司上海雲鋒投資管理公司的註冊資本將從原本的人民幣(下同)2.9億元人減至1,000萬元,降幅超過96.55%。代表上海雲鋒投資管理公司已經進入了清算退出的最後階段,預計將會在近期完成所有專案的投後服務和退出。
台灣逐步邁向碳有價時代,台灣碳權交易所今(21)日正式啟動「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指出,目前已有6項可交易的減量專案,強調公開透明健全市場發展等5大特色,該平台啟動也象徵我國減碳重要里程碑。
儘管工紙需求價格不如預期,永豐餘(1907)憑藉多元事業群持續成長,8月營收仍繳出近17個月新高成績,近期股價復甦填息,展望年底旺季拉動工紙與消費品需求、與碳交易等題材提振下,業績有望上層樓。
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以「淨零生態圈形塑與商機」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時強調,淨零不是一個成本的概念,而是一個經濟概念,因此,高雄推動淨零減碳,是以淨零產業鏈的概念推動,兼顧淨零目標與經濟發展。
台灣碳交易相關子法已在8月15日上路,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國內碳交易平台將在10月2日上線,今年將以自願減量額度為主,也就是說企業有進行減碳,比如更換LED燈管、變頻馬達,只要取得環境部核可的減量額度,該額度(碳權)就可以在碳交所交易,但僅限移轉一次,代表無法囤積碳權得利。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28日出席「2024碳權交易元年高峰論壇」,談到台灣的碳排,童子賢認為無碳、高品質的電力對台灣最重要,否則淘汰燃油車,只是把碳轉移到發電端去排放,且RE100的再生能源排除核能,難以實踐,恐怕會被CFE(無碳能源計畫)所取代。另碳交所表示,國內碳交易平台預計在10月初上線。
大陸水泥市場短期需求不振,西進水泥廠推動轉型力抗逆境。台泥表示,將透過綠電、儲能、低碳水泥等ESG策略來提振營運穩增長,19日並公布大陸可持續發展報告,將在大陸現有廠區推動包括太陽能發電、儲能、廢棄物協同處理、低碳水泥等方式,來降低成本、增加營收獲利,並為未來碳交易做準備。
台泥(1101)發布大陸可持續發展報告,預計今年底完成兩岸水泥廠國際科學減碳目標SBT1.5度路徑設定,並積極投入廠區光儲整合系統建置,目前於台泥廣東英德廠、廣西貴港廠分別完成8MW、7.89MW太陽能發電系統建置,兩廠區節電整體效益近1億元,江蘇句容廠也已規畫建置光儲整合系統。
台灣證交所於2023年8月即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並於12月22日開放國外碳權買賣。由於我國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機制與日本相近,日本碳交易制度並擷取利弊供我國借鏡。
台汽電旗下子公司台汽電綠能金龍年開春報喜,自今(2024)年3月1日起轉供集團自有烏山頭水面光電案場綠電予臺灣證券交易所,進一步擴大集團綠電版圖。台汽電綠能為拓展再生能源售電業務,除整合集團自有案場,亦積極與外部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合作,目前已與知名電業簽署購電合約,增加綠電供應來源,為日益蓬勃發展的綠電交易市場做好萬全準備。
為配合聯合國2030年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順應國際淨零碳排與ESG趨勢,苗栗縣政府去年首度配合經濟部輔導「力晶積成電子公司」,攜手供應鍊共10家廠商,推動「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輔導計劃」,獲經濟部補助2550萬元。縣長鍾東錦11日表揚廠商,感謝共同為減緩地球暖化的付出,共同見證「減碳大棒」交接給東和鋼鐵公司,期許官方、企業一起朝低碳化、智慧化轉型。
臺灣碳權交易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企業申請開戶數量已經突破百家,碳交所表示,今年第一季以來陸續有國內企業開戶購買國際碳權,首波七檔國際碳權商品有三檔已售鑿。截至目前,國際碳權交易平台申請開戶數已超過110戶,產業別包括石化業、能源業、電子業、金融業等,且不限於原先預設的國際大廠,成功觸及中型、非上市櫃企業等。
台灣碳交所21日舉辦全球碳市場論壇,邀請德國、新加坡、倫敦、日本4大交易所分享碳交易的經驗,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會後指出,各交易所其實先前都有來台取經過,碳交所才有幸邀請他們來對話,此次論壇收益良多,可以清楚各國對於碳權的看法。
整體碳權市場規模預估超過9,000億美元,即將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指出,此一新趨勢涵蓋非常多的投資機會,台灣為製造大國,面對國際減碳壓力,若能開放碳權的流動性,透過價格發現的市場機制,不但能降低減碳的成本壓力,也會有效驅動業者投入開發減碳技術,成為供應及需求結合的「產消者」。
2024總統選舉落幕,對新政府而言,最大挑戰在淨零轉型的國際貿易競爭課題,尤其台灣是製造大國,國內企業及供應鏈不少面對RE100的要求,新政府不只要穩定供電,還要加大多元綠能規劃,幫助企業實質減碳,活絡碳權交易,已非單純內政問題。
碳交所第二批商品預計3月上架,可望納入蘋果供應鏈廠商所需的自然碳匯。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10日表示,碳交易平台是2050淨零碳排的催化劑,國內碳權交易平台也將在今年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