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科考隊的搜尋結果,共12筆
新華社報導,近日湖北武漢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跨越千里,深入長江源區最大溼地——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查旦溼地,全方位檢查溼地健康狀況,聚焦凍土融化和溫室氣體排放最新進展。
根據央視新聞引述中船集團指出,13日由黃埔文沖建造、大陸首艘海洋級智慧綜合科考船「同濟號」在上海正式交付。「同濟號」是大陸自主設計、建造的2000噸級新一代綠色、靜音、智慧型綜合科考船,集海洋地質、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科考調查,以及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於一體,是同濟大學著力打造的海上校區。
《文匯報》12日報導,赴南極科考的六足機器狗回來了、剛剛發布的大疆無人機擺上展台、5座載人航空器「盛世龍」明年將完成適航取證。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交會)11日開幕,機器狗、人形機器人、無人機紮堆,成為技術貿易流動的熱點與焦點。
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目前,「雪龍2」號船正在返回中國大陸,此前,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在羅斯海進行了首次秋冬航次的探索之旅。在南極,萬物有靈。最常見也最寒冷的冰,也能講述一萬年的故事,科考隊員就針對海冰進行了專項研究。
大陸央視報導,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指出,近日,中國南極中山站首次實現自主衛星網路通信。在南極這一極端環境中,由於地面光纖等基礎通信設施缺失,所有通信活動均需仰賴衛星網路。衛星在此扮演著就像家庭路由器般的角色,而衛星網路好比Wi-Fi,衛星網路頻寬大小直接決定了網路速度快慢,愈大網速也就愈快。
大陸央視14日報導,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瞭解到,近日,大陸南極中山站首次實現自主衛星網路通信。
據《科技日報》報導,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週年。12月1日,在世界南極日之際,中國大陸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以下簡稱南極中山本底站)正式業務運行。這是中國大陸首個境外大氣本底站,也是第9個納入業務運行的大氣本底站。經過16年科學積澱和創新探索,南極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中國大陸大氣本底站家族,將對南極大氣成分濃度變化進行連續、長期業務化觀測,真實反映南極地區大氣成分及其相關特性的平均狀態,支撐全球應對氣候變化。
近日,雲南哀牢山因為一位網紅發布的探險影音而熱度飆升,遊客蜂擁而至。當地發佈安全提示,告誡遊客不可貿然上山,以免發生危險。哀牢山中什麼樣?擅自進入哀牢山未開發區域,到底有何危險?據央視新聞報導,一名記者2022年隨科考隊進入位於玉溪新平縣的哀牢山拍攝長臂猿,夜晚山裡動物的叫聲就像人在說話,令人毛骨悚然。
澎湃新聞13日報導,全球氣候暖溼化,極高海拔大量溼地、沼澤消失,冰川加速消融。最新研究青藏高原亞洲水塔區在變暖、變溼、變綠同時,還在變暗,將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大陸科考隊前往海拔5500米的冬克瑪底冰川和位於低緯度地區的達古冰川,從祁連山擺浪河21號冰川到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再到海拔6500米珠穆朗瑪峰絨布冰川,持續記錄全球變暖趨勢下冰川變化。
近期中國大陸與菲律賓在南海的衝突逐漸由黃岩島和仁愛礁擴大蔓延到仙賓礁。之前,長期關注南海情勢的觀察家就已指出,仙賓礁已變成中菲南海衝突的一個新熱點。日前,中菲海警船艦在仙賓礁附近海域發生碰撞事件證實此觀察是正確的。如果有關各方不克制,持續採取挑釁對抗行動,南海爆發武裝衝突恐無法避免。
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組織大陸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實施的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隊,8月10日上午從山東青島啟航,「深海一號」船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開啟為期45天的海上調查。
在大西洋開展載人科考作業,大陸曾一度長期缺席。去年12月啟航的大陸「深海一號」船28日上午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停靠山東青島母港—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83航次順利結束,實現了大陸載人潛水器在大西洋的首次載人深潛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