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糖尿病友的搜尋結果,共66筆
糖尿病是全球與台灣常見疾病之一,不少患者苦於足部傷口難以癒合的問題,這有可能落得必須截肢的處境。西班牙研究團隊發現,高能量的聲波治療能夠刺激糖友足部潰瘍傷口癒合,對於標準療法未能見效的患者而言尤其有效。
糖尿病友嘴饞時,往往怕亂吃東西後血糖飆升。營養師黃雅鈺建議,糖尿病友可選擇低升糖指數的無糖豆漿、水煮蛋或茶葉蛋等食物,其中一份市售原味的小包裝真空豆干,更是相對健康的零嘴選項。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友。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想要穩定血糖,除了控制食物總量外,也要挑對食物,像是魚、鷹嘴豆、南瓜與柑橘類水果,都是經研究證實有助於控制血糖的食物,尤其是鮭魚、鯖魚與平價的秋刀魚,能延緩餐後血糖上升的速度,建議一周至少吃兩次。
超高齡社會將來臨,不少長者有骨質疏鬆症,可能造成多部位骨折,並以髖部骨折發生率50%最高,導致長期臥床、失能,一年內死亡率更高達2成。健保署今年放寬骨鬆藥物給付,首度納入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族群,並擴大手腕、上臂骨折給付,有助提早預防骨鬆性骨折。
糖尿病人在外食時,常會覺得很困擾,尤其是到常見的中式麵店,擔心一旦點錯餐錯,血糖直接失控。對此,營養師李婉萍建議糖尿病友可優先選湯麵,油比較少、份量好控制,至於乾麵、麻醬麵、羹麵,都屬於「碳水炸彈」,吃了血糖立刻飆高,是絕對不能踩的地雷麵。
全台逾8成民眾每日水果攝取量不足,醫師指出,許多民眾「怕甜」影響血糖而不吃水果,導致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攝取不足,反而增加糖尿病風險。每天攝取200克水果,能降低36%糖尿病風險,建議選擇如奇異果、番茄等「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水果。
吃水果也能預防糖尿病!民眾常「怕甜」影響血糖控制而不吃水果,全台逾8成民眾每日水果攝取量不足,恐增加糖尿病風險,專家指出,甜度不等於升糖指數,每天攝取200克(2份)水果,反而能降低36%糖尿病發生風險,建議選擇奇異果等「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水果。
吃對食物,血糖能變得更穩定。減重醫師蔡明劼分享研究指出,從降血壓的「得舒飲食」所調整的「得舒4D飲食」,是一種特別為糖尿病患設計的飲食型態,其秘訣就在於高鉀、高纖、中碳水、低升糖指數,和美式飲食比起來,血糖在理想範圍的時間,每天多1小時以上,效果最快在第3周就出現。
糖尿病友若血糖控制不佳、忽高忽低,除了容易疲累,也會傷害眼睛、腎臟與心血管。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連續4周,進行DASH4D飲食,也就是增加高膳食纖維、高鉀、不飽和脂肪食物比重,每天能多出1.2小時血糖維持理想範圍內,餐桌多了這三寶,穩糖又護心腎。
現代人工作忙碌,有時很難抽出時間運動。一項追蹤5萬多位糖尿病患,長達9.5年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天天運動,還是集中在周末一次爆發式完成運動量,只要達到每周150分鐘以上的中高強度運動,都能降低死亡風險;而周末戰士的死亡風險,甚至低於規律運動者。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自己不胖、不常喝含糖飲料,卻也曾空腹血糖達107 mg/dL,踏入糖尿病前期門檻,後來是靠著碳水循環飲食法,沒有戒掉澱粉,並在低碳日選擇豆類、綠豆冬粉、牛蒡與蓮藕這4種升糖指數低的優質澱粉,讓糖水流進對的地方,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
有些糖尿病友得施打胰島素控制病情,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表示,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個案例,一名施打胰島素患者,因密集注射在同一部位,腹部長出兩個長條狀腫塊,且因胰島素不能分散到全身,血糖控制差,提醒施打胰島素要輪替注射部位、定期檢查注射處與避免在硬塊處持續注射。
總統賴清德今(12)日上午接見第27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獲獎醫護機構暨生醫產業代表,肯定並感謝所有得獎團隊對生醫科技發展的貢獻。他表示,只要政府與民間持續通力合作,不僅能提升人民健康,也將帶領台灣走在醫療創新的最前端,讓台灣醫療服務與生醫產業更上一層樓,打造一個健康、永續、有韌性的台灣。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不少病友認為糖尿病就是得終生用藥或施打胰島素。對此,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糖尿病不能治癒的觀念,可能要更新了,最新研究顯示,發病4年內的糖尿病患,若減重超過15公斤,86%能逆轉糖尿病,重點不是完全不吃碳水,而是聰明控糖、配合運動,提高胰島素敏感度。
我國糖尿病人數超過250萬人,2030年恐直逼300萬人。醫師指出,糖尿病出現年輕化趨勢,且與「肥胖」息息相關,年輕糖尿病友長期暴露在高血糖下,造成的共病與死亡風險大增,近年「新型腸泌素」成為治療新趨勢,能同時控制血糖及體重。
橘子是年節必備的水果之一,有「大吉大利」的好兆頭。對此,營養師夏子雯指出,吃橘子時,別把果肉上的白色細絲剝掉,其含膳食纖維及類黃酮素,具促進排便及保持血管暢通的好處。此外,整顆橘子也都含有很豐富的營養,能對人體帶來諸多好處。
冬天容易感到手腳冰冷,當心與寒流低溫無關。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列出手腳冰冷10原因,除了天氣因素外,還包括缺鐵性貧血、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甲狀腺低下等。其中她提到,高血糖會導致四肢末端的血管壁阻塞,使無法正常得到血氧供應,手腳就會時常冰冷。
澱粉常被養生的人視為拒絕往來物,糖尿病友更得對醣類食物斤斤計較。看見身邊的人失去餐桌上的喜悅,料理者的苦心被抹煞,台菜教母黃婉玲新書《減醣家常菜》傳授心法,只要放大食材的原味,不需太多調味料,食物就能有滋有味,書中56道菜是三高病友、挑食者、牙口食欲不好長輩都能安心享用的健康家常菜。
隨秋冬來臨,流感與肺炎發生率提高,若合併細菌感染,死亡風險將增加近3.4倍,其中「肺炎鏈球菌」便是最主要的致病菌。疾管署統計,今年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病例近200例,創5年同期新高,65歲以下民眾感染個案超過6成。醫師提醒,除了65歲以上長者及5歲以下兒童,19到64歲高風險族群,尤其是糖尿病、呼吸道感染、腎病患者,應自費施打肺鏈疫苗,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燕麥奶是現在流行的牛奶替代品。不過,營養師李婉萍提醒,燕麥奶根本不是奶、是澱粉,喝多了會餓更快、吃更多,易血糖飆與體重上升,建議若真想喝燕麥奶,要與其他澱粉類食物替換,且一併補充蛋白質與高鈣食物,以免血糖衝高,且營養不均。醫師蒼藍鴿則直言要喝燕麥奶,不如喝無糖豆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