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航運市場的搜尋結果,共221筆
最新公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結束連四漲,指數來到1495.1點,下跌55.6點,跌幅3.59%。四大遠洋航線僅地中海線反彈,重回2000美元,美西、美東線跌幅達雙位數。
長榮、陽明海運7日同步公告10月營收,均出現月減近1成、年減逾3成,主因歐美航線持續新增運力,加上川習會前關稅不穩定因素干擾,中國地區假期影響,致使需求放緩、運價下跌,拖累營收表現,貨櫃雙雄已連三月營收走跌。
慧洋-KY(2637)10月合併營收為17.18億元,年增1.71%,營業淨利6.24億元,營業利益率達36%,另外處分一艘海岬型(Capesize)舊船,認列處分利益約美金800萬元,稅前淨利為8.35億元,年增68%,每股稅前盈餘1.12元;累計前10月合併營收為135.31億元,營業淨利28.03億元,稅前盈餘26.85億元,分別年減22.23%、53.72%及49.11%,每股稅前盈餘3.60元。
習川會30日釋出訊息,中國將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包括裕民、慧洋等散裝航商認為,此為一利多信號,並推演兩情境,一是從中國分散採購風險的角度研判,若恢復採購美國大豆是增加購買,可望讓散裝航運市場在未來數月,增加不少貨源,對船舶運輸需求增加,對推動運價有利。
中美貿易協議、稀土等議題懸而未決,雙邊又在10月中旬打響航運戰。據統計,中國開始向美國有關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當周,中國港口就出現擁堵情況,船隻在抵達中國港口後,平均需要2.66天才能進入泊位,創下今年以來最長時間。
中美就港口船運掀起新一波交鋒。外媒22日引述船舶追蹤平台Kpler數據顯示,截至19日當周,船隻在抵達中國港口後,平均需要2.66天才能進入泊位,比此前一周耗時多出17%,創今年最長時間。
全球海運市場在10月下旬出現轉折信號,中美兩國相互課徵港口費,引發美國航線運價急漲;歐洲線跌至損益平衡線後出現止跌回穩;加上以巴戰火後的重建題材帶動中東區域運輸需求,市場氣氛明顯轉暖。
運價第三季旺季不旺,貨櫃三雄公布9月營收均較去年同期下滑2成以上,長榮(2603)年減32.52%,陽明(2609)年減40.94%,萬海(2615)年減26.46%。
美中貿易摩擦再度升溫。川普政府近日除揚言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並將於14日起對中國船舶徵收港口費。中國商務部12日一方面強硬批評美方「動輒以高額關稅威脅」不是與中方相處之道,並強調「不願打,但也不怕打」,另一方面也不忘喊話美方,盡快回到對話協商的正軌。
貨櫃海運三雄長榮、陽明、萬海9日同步公告9月營收,受到國際海運市場運價持續下修的影響,三雄連續兩個月營收呈年月雙減。陽明表示,航運市場短期內運價走勢,將視中國市場黃金周後復工、拉貨力道而定。
美國總統川普為了因應大陸在海上勢力的迅速擴張,宣布自下週起對使用陸製船舶的船東徵收新港口費,此政策預計將對全球航運市場帶來重大衝擊,全球十大航運公司明年因此恐損失高達32億美元(約新台幣985億元)。
美國對中國船東與中國船廠建造船舶開徵天價港口費,即將在14日生效,劍指中國造船業,將重擊中國航運巨頭中遠海運(COSCO);中國也已修改《國際海運條例》新增反制措施,未來有權向美國船舶收費或禁止進入中國港口,提供受影響中國船東或航商有效救濟等。
儘管第3季旺季不旺,長榮海運(2603)總經理吳光輝表示,長榮因營運策略調整,第3季量價還比第2季微幅成長,第4季能見度不高,但預期第4季仍有一定量能支撐,雖然價格很難預測,但審慎樂觀,明年能見度不高,長榮將採取多元市場布局。
在美國301調查等限制壓力下,今年上半年,大陸船廠產業繼續領跑。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船協)副祕書長譚乃芬表示,上半年大陸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987.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0.8%;實現利潤總額387.4億元,同比增長72.6%。
貨櫃三雄公布8月營收,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7月到8月期間,從1800點左右持續下探到1400多點,運價疲軟也反映在營收上,貨櫃三雄單月營收呈現月減、年減,年減幅達到4~5成。
美國產業關稅大刀最新指向全球家具進口,海運業剉咧等,因為家具是亞洲到美國海運進口的大宗貨品,是船公司重要貨源。台驊等貨代業者研判,一旦加徵關稅,貨主可能提前進口規避關稅,短期貨運量將受惠增加,但長期下去隨關稅通膨顯現,將加劇貿易量縮,貨櫃海運運力過剩狀況將更明顯。
陽明海運旗下散裝航運事業群光明海運,配合政府政策,目前擔負台電運煤專輪任務。陽明暨光明海運董事長蔡豐明表示,看好LNG運輸需求逐年增加,未來若政府確定經濟部轄下中油與台電的液化天然氣(LNG)採國貨國運政策,光明將配合政策積極爭取,或聯合台航等散裝航商組LNG運輸國家隊一起載運。
中國電動車巨擘比亞迪在全球汽車市場取得佳績後,正擴大遠洋航運業務。過去一年,比亞迪的6艘巨型船舶已投入營運。2025年7月,可載運7,000輛車的「鄭州號」成為該船隊的第7艘船。市場分析,比亞迪的策略正顛覆汽車航運業。
陽明海運受到雙稅影響,上半年稅後純益87.61億元、年減62.34%,每股賺2.51元。陽明表示,上半年整體營運表現,受關稅貿易談判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相較去年同期運量與運價均呈現下滑,另因認列未分配盈餘稅,也影響整體損益。
陽明(2609)公布第二季財報,單季合併營收為386.63億元,年減26%,稅後淨利9.85億元,較去年同期138.87億元下滑,每股盈餘為0.28元;累計半年合併營收為841.73億元,年減13%,稅後淨利87.61億元,也遠低於去年同期232.67億元,每股盈餘2.51元。公司表示,今年上半年整體營運表現受貿易談判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相較2024年同期運量與運價均呈現下滑,另因認列未分配盈餘稅影響整體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