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調整號誌的搜尋結果,共135

  • 新北歡樂耶誕城14日開城 連45天交通管制曝光

    新北歡樂耶誕城14日開城 連45天交通管制曝光

    新北歡樂耶誕城14日開城,一連45天,直到12月28日閉幕,預計吸引大批人潮。新北市長侯友宜指示觀光旅遊局、交通局及警察局共同擬定交通維持計畫,涵蓋三鐵運輸、公車、Youbike及行人等多面向交通管制、疏運、引導等措施,確保活動期間交通順暢與民眾安全。

  • 新北歡樂耶誕城 明年找國際IP

    新北歡樂耶誕城 明年找國際IP

     「新北歡樂耶誕城」為新北市年度三大活動之一,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造訪。國民黨議員劉美芳表示,過去板橋居民曾抱怨活動期間交通壅塞,但近年明顯改善;議員呂家愷建議,可擴大IP影響力,帶動淡海、三鶯地區經濟發展。新北市長侯友宜說,「新北歡樂耶誕城」已是國際品牌,市府持續掌控交通狀況,目前交通非常順暢。

  • 竹市中華路車禍奪命!議員會勘建議號誌調整防憾事

    竹市中華路車禍奪命!議員會勘建議號誌調整防憾事

    新竹市中華路與民權路口上月發生死亡車禍,民進黨新竹市議員鄭美娟與相關單位會勘,建議調整號誌且一併檢討類似路口,並呼籲市府盡速研議並落實;對此,市府回應,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勘後將提報改善方案,另中華路一到三段改善已獲核定,盼全面提升交通安全。

  • 路口變安全 里長肯定 學者:再觀察3個月

    路口變安全 里長肯定 學者:再觀察3個月

     北市府拆除公館圓環前,由於有民眾擔心壅塞而出現反彈聲浪,但通車後在交通局持續改善號誌秒數、標線規畫後,車流已回穩至拆除前。當地里長對安全改善表達肯定,但希望再調整行人通行區動線。學者表示,初步觀察事故數據下降,有達到安全目標值,建議再持續觀察3個月,並根據事故型態再精進設施。

  • 公館圓環拆除滿月 事故減逾4成

    公館圓環拆除滿月 事故減逾4成

     為促進交通安全,北市府9月13日拆除公館圓環、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後改為正交路口,並提前於9月29日通車。雖然通車初期出現壅塞問題,但經北市交通局持續改善標線、號誌秒數後,10月7日起車流已與拆除前相當。此外,通車1個月內事故數與同期相比下降44.4%。多數駕駛表示視野變好,認為拆除圓環有助達成安全目標。

  • 桃園大溪永昌路塗銷黃槽化區 左轉台66線車流省時一半

    桃園大溪永昌路塗銷黃槽化區 左轉台66線車流省時一半

    桃園市大溪區永昌路與台66線東西向快速道路上匝道口,自10月起將原有的黃槽化區塗銷改為左轉專用道,以縮短用路人等候時間,進一步提升路口行車效率及安全。桃園市交通局表示,原先永昌路左轉台66排等車流,尖峰時段最遠回堵將近500公尺,經改善後左轉車流排等長度僅剩約200多公尺,調整後永昌路北向左轉台66加倍紓解車流,縮短用路人等候時間,進一步提升路口行車效率及安全。

  • 光復節連假防塞車!公路局祭客運「85折」 16處省道易壅塞

    光復節連假防塞車!公路局祭客運「85折」 16處省道易壅塞

    光復節連假將至,交通部公路局預估將湧現外出旅遊車潮,自連假前一天10月23日零時起至26日24時止推出多項客運優惠措施,如84條中長途國道客運路線85折優惠等,鼓勵搭乘大眾運輸。公路局今也公布連假省道易壅塞16處路段,提醒民眾出門提前掌握路況。

  • 公館圓環拆除 羅斯福路10/18起設可變車道

    公館圓環拆除 羅斯福路10/18起設可變車道

     為促進交通安全,台北市政府拆除公館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把羅斯福路、基隆路口改為正交路型,通車後出現車流回堵情形,不過自7日起車流已回穩,與圓環拆除前相當,為進一步讓車流更順暢,北市交通局14日宣布,從18日起調整羅斯福路北往南內側第3車道為「可變車道」,依車流進出城屬性,上午7時至9時為「左轉專用」車道,其他時間回歸直行專用。

  • 公館圓環拆除後車流回穩至施工前!北市推可變車道紓壅塞

    公館圓環拆除後車流回穩至施工前!北市推可變車道紓壅塞

    北市府為促進交通安全,上月拆除公館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改為正交路口。雖然通車後首周出現壅塞問題,但根據北市交通局分析,自7日起該路段車流已回穩,與拆除圓環前相當,顯示相關改善措施有效降低壅塞狀況。交通局表示,將自18日起在上午7至9時調整羅斯福路北往南的內側第3車道為左轉專用車道,可左轉至基隆路,進一步緩解上班塞車情形。

  • 讚北市府火速拆除公館圓環 鍾沛君看「即時影像」給建議

    讚北市府火速拆除公館圓環 鍾沛君看「即時影像」給建議

    台北市政府花17天火速拆除公館圓環,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大讚效率讓市民真切感受到「說到做到」,不過鍾觀察Google地圖與交工處即時影像後表示,交通流暢度仍有優化空間,建議北市府滾動調整號誌時制與車道配置,長期順暢才是成功。

  • 國慶連假墾丁北返車潮湧現 警籲「這時間過後」再出發

    國慶連假墾丁北返車潮湧現 警籲「這時間過後」再出發

    國慶連假最後一天,墾丁路段湧現北返車潮,據警方統計,12日上午6時至中午12時,北上車流已達7694輛次,中午12時至1時更達2600輛次,且逐步攀升中,警方已在中午1時11分啟動「台1線北上調撥車道」,警方研判至下午5時應都為返程尖峰時段,呼籲民眾可延後出發,避開壅塞時段。

  • 國慶連假人潮出籠 警嚴防塞車

    國慶連假人潮出籠 警嚴防塞車

     國慶連假即將來臨,桃園市警察局交通大隊研判國1、國3交流道及台31、66線將有人車湧入,此外若天候狀況不佳,中壢青埔地區賣場較多,將吸引民眾,若天氣好永安、竹圍漁港及大溪老街會有大量遊客,將部署警力疏導交通。

  • 適應公館圓環拆除 蔣萬安:需2周

    適應公館圓環拆除 蔣萬安:需2周

     台北市公館圓環拆除後,羅斯福路、基隆路口改為正交路型,1日上午尖峰時段車流量相當大,不少民眾抱怨回堵狀況仍相當嚴重,台北市長蔣萬安昨表示,經過2天上班日車流觀察,相關單位有調整各路段號誌秒數及路型,狀況都開始有改善,市府會持續優化,不過,他也提醒民眾,過往台北市有重大路型改造時,大概需要約2周讓用路人適應,車流狀況才會恢復。

  • 公館圓環塞車惹民怨 蔣萬安坦言:需要2周適應

    公館圓環塞車惹民怨 蔣萬安坦言:需要2周適應

    公館圓環拆除工程於9月29日提前完工通車,1日是通車後第二個工作日,上午尖峰時段的車流量還是相當大,不少民眾仍抱怨塞車問題嚴重。台北市長蔣萬安1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在彙集2天的車流狀況後,有針對各路段做號誌秒數及路型的調整,目前狀況都有所改善。他也坦言過往台北市有重大路型改造時,都需要約2周的時間讓用路人適應,車流狀況才會恢復。

  • 公館車輛回堵 蔣:調整標線號誌

    公館車輛回堵 蔣:調整標線號誌

     台北市公館圓環拆除後,羅斯福路、基隆路改為正交路口,9月30日連假結束後上班首日,上午近8時起車流逐漸增加,福和橋往公館、羅斯福路六段萬隆及景美地區出現車輛回堵,有民眾抱怨提早出門卻還是遲到。台北市長蔣萬安前往視察,要求局處須盡速因應改善;北市交工處表示,將調整標線及號誌疏解車流。

  • 公館圓環填平 今上班日大考驗

    公館圓環填平 今上班日大考驗

     台北市公館圓環為多年事故熱點,北市府13日起拆除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改為正交路口,並提前在29日完工通車,遠低於預期的65天。昨適逢教師節連假,車流量較低,交通狀況順暢,僅部分機車騎士不習慣直接左轉,仍採兩段式左轉。副市長李四川昨早到現場勘查,對施工成果表示滿意,但強調最大考驗是今天上班通車狀況。

  • 教師節連假明開始 台南安平漁人碼頭周邊交管路線曝

    教師節連假明開始 台南安平漁人碼頭周邊交管路線曝

    教師節連假明天開始,台南市長黃偉哲26日籲請民眾返鄉出遊前先做好行程規畫,並責成交通局等相關單位持續監控易壅塞路段、即時發布改道訊息及調整塞車道路號誌,請用路人配合警方疏導,避開可能擁擠路段,節省旅行時間。

  • 雙北聯合監控公館圓環交通 今日福和、永福橋順暢無壅塞

    雙北聯合監控公館圓環交通 今日福和、永福橋順暢無壅塞

    台北市「公館圓環拆除及地下道填平工程」13日凌晨正式動工,北市交工處指出,因應施工期間道路交通動態變化,雙北共同建立公館圓環專案聯合監控機制,即時監控號誌動態調整,截至19日上午8時,福和橋往東停等長度約40公尺,較施工前9月8日減少450公尺;永福橋往東、羅斯福路往北及往南則無停等延滯現象。

  • 數據驅動城市脈動 新北AITS 開啟智慧交通新紀元

    數據驅動城市脈動 新北AITS 開啟智慧交通新紀元

     為打造更智慧、更安全的交通環境,新北市交通局18日揭示「新北AITS願景」,將以「AI驅動城市交通新脈動」為核心,建置「新北市智慧運輸中心」作為智慧中樞。交通局長鍾鳴時表示,「新北市智慧運輸中心」將透過AI技術,讓交通管理從被動應對全面轉向主動預測,從依賴人員經驗轉變為數據驅動決策,實現從「看見問題」到「預見未來」的跨越。

  • 新北打造AI智慧交通 接軌國際

    新北打造AI智慧交通 接軌國際

     為汲取全球智慧運輸最新發展趨勢,新北市交通局長鍾鳴時日前率員赴美參加於亞特蘭大舉行的「智慧運輸世界大會(ITS World Congress)」,共100個以上國家、超過1萬5000名交通專家學者與會,參展商超過400家,展示重點包括智慧基礎設施、自駕車技術、交通管理平台、新興運具與服務。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