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赴美設廠的搜尋結果,共503筆
日月光投控(3711)(NYSE:ASX)公布2025年十月之內部自行結算合併營業收入淨額。單月營業收入淨額602.31億元,月減0.5%、年增6.7%,維持600億元以上高檔,創下3年以來單月新高,並登上同期次高,僅次於2022年10月。日月光前10月營收5277.03億元,年增7.79%。
台灣自動販賣機龍頭廠-金雨(4503)第三季獲利轉虧為盈,6日公告第三季財報,單季營收2.24億元,年增2倍,加上產品毛利率30.43%,稅後純益6,858萬元,較去年同期稅後純損約1,792萬元轉虧為盈,EPS 0.88元。
美國關稅政策與地緣政治帶來不確定性,推進供應鏈調整生產布局,緯穎董事長暨策略長洪麗寗指出,「接近客戶」一直是供應鏈最主要的宗旨,面對客戶「AI核武競爭」瘋狂建置資料中心的需求,緯穎今年赴美設置德州新廠預計12月營運,亦將進一步完備其多元部署、全球交付的量能。
台美談判目前進度,我方期望爭取美方提供土地打造「台灣模式」園區,以打造聚落生態系,透過合作打造民主供應鏈,希望透過產業、金融及政府協力讓企業不用單打獨鬥。隨著全球地緣政治局勢變動與美國推動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大廠紛紛赴美設廠,帶動相關供應鏈業者落腳美國形成產業聚落,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會是一把雙面刃,同時存在著顯著的優勢與挑戰。
台灣半導體產業表現亮點,但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吳介民今天(1日)示警,半導體越好,台灣有一群人相對更貧窮,可能有三四成老百姓相對貧窮化,產生對民進黨體制的不滿,如果民進黨不痛下決心好好處理,2028年失去政權就在眼前。
今年SEMI WEST展會上,沒有參展的台積電仍備受矚目。因身為晶圓代工龍頭,如何克服文化差異、與當地大學合作培育人才、讓員工融入團隊,都是值得有意赴美台廠借鏡的貴重經驗。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10月國政民調顯示,總統賴清德滿意度40.1%、不滿意度53.3%;滿意度提升4.6個百分點、不滿意度下降3.7個百分點,同時民進黨的好感度也回升至38.6%,略高於國民黨的35.7%與民眾黨的32.6%。對此,前扁辦主任陳淞山29日就表示,這主要是因為民進黨近月未犯重大錯誤,內部紛爭趨緩,而國民黨陷入黨主席選舉爭議,民眾黨則因捲入昌狗仔風波,導致民調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
台廠積極赴美設廠,引發外界關注是否導致半導體產業空洞化。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目前大家都還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標準答案,但以鴻海、廣達、和碩ODM、OEM業者為例,海外設廠已有多年,外移並沒有掏空台灣,反而帶給台灣更大影響力。半導體和科技業是台灣發展優勢,希望這優勢可以維持長長久久。
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23日舉行2025年度年會。理事長暨台積電副共同營運長侯永清表示,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及在地化趨勢,台灣唯有「做強做大」才能掌握更多話語權。針對我方提出「台灣模式」已獲美方回應,他表示協會將續向政府反映看法,擔綱會員需求的溝通橋梁。
輪胎大廠正新積極強化耕耘歐洲市場,總經理李進昌透露,正新的雪地胎,已銷售至歐洲的德國、法國、北歐及俄羅斯,同時也銷往中國北方地區,主攻售後市場(RE)車胎。
政府「根留台灣、布局全球」的發展策略,近期聚焦在美國合作建立科學園區、深化產業鏈布局的討論上。這套方案雖名為「布局全球」,更大的意義在於「全面東進」,台灣的技術、資金與人才,均和美國的再工業化發展掛上鉤。這是否是對台灣有利的政策,值得進一步探討。
美中談判和台美談判仍在持續,副總統蕭美琴接受加拿大媒體專訪首度證實,我們已承諾在美國進行投資,不僅是台積電,還包括整個生態系其他部分,從供應商到設計商,乃至其他晶片製造公司,我們也與英特爾(Intel)等美國公司合作,提升其生產力;許多台灣企業也正考慮在美投資計畫。
和大集團瞄準全球無人機發展需求、去紅色供應鏈趨勢,及避開美國高關稅桎梏,集團總裁沈國榮宣布,將斥資8,500萬美元,於美國紐約州水牛城,打造無人機產業園區,包括和大、華豐、邦泰等和大集團所屬上市櫃公司將共同響應外,還將邀集自動化業者等台灣無人機國家隊成員,一同赴美設廠。
和碩美國製造地點終於塵埃落定,7日公告以總金額3,072萬美元(約新台幣9億元)取得美國德州Blue Springs Business Park廠房及土地。對此,和碩表示,取得廠房及土地目的主要是生產及運營使用;業界則認為,和碩此舉係為了布局伺服器,未來德州廠將主要生產伺服器和車用產品。
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後藉由對等關稅政策,對盟友施加前所未有的壓力。日、韓、歐盟面臨的條件皆極為苛刻,台灣遲遲未能定案,目前得到的是20+N%的暫時性關稅,但全島陷入談判邊緣的模糊地帶。這種不確定性已對台灣企業造成實質衝擊,出口訂單減少、供應鏈延遲,無薪假人數節節攀升。
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後藉由對等關稅政策,對盟友施加前所未有的壓力。日、韓、歐盟雖早已完成談判,但所面臨的條件皆極為苛刻,台灣則遲遲未能定案,目前得到的是20+N%的暫時性關稅,但全島陷入談判邊緣的模糊地帶。這種不確定性已對台灣企業造成實質衝擊,出口訂單減少、供應鏈延遲,無薪假人數節節攀升,勞動市場出現結構性疲弱。
美國拋出的「50:50」產能分配要求,從一開始就是政治喊價。美國在材料供應、封測產業、技術人力與基礎設施上都有明顯缺口,台灣政府宣稱「拒絕50:50」是談判上的勝利,但事實上,只是拒絕了一個本來就無法在短期內成真的夢想。嚴峻的是,美國正透過「晶片法」的鉅額補貼與政策累積,十年後或許未必能全面達成,但卻可能逐步逼近這個目標。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再度把矛頭指向台灣,他明確指出,美方持續向台灣提出「晶片製造五五分」的構想,最終目標是美台各自生產5成。對此,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發文表示「盧特尼克又帶來驚嚇」,認為這正是川普式交易的典型模式,也代表「台灣的時間來了」。
在美國總統川普強力要求晶片回歸美國製造後,台廠積極想辦法赴美設廠。聯電(2303)早在2024年和英特爾合作12奈米節點製程合作,並將和英特爾生產相關產品,提前在美國發展當地生產晶片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