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酵菌酸的搜尋結果,共236筆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發生1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2名男子食用「酸湯子」後相繼倒地送醫,其中1人不幸身亡,另人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中。據了解,當晚同桌約有6、7人共餐,僅張、劉2名男子食用酸湯子,其餘人均未出現異狀。目前,當地政府與公安部門正深入調查食品來源與製作過程。
雖然高溫煮沸可以去除大部分細菌或病毒,但醫師提醒,有4種食物就算煮過,對兒童來說仍不安全,包括銀杏果、含酒精料理(薑母鴨、羊肉爐)、蜂蜜,以及未妥善保存的食物。其中他提到,成人1次食用超過10顆煮熟的銀杏果就可能中毒,不可輕忽。
一、寶林茶室「粿條」藏邦克列酸(米酵菌酸)
日版寶林茶室?日本知名鰻魚老店「日本橋伊勢定」近日爆發食物中毒事故,有147人食用24至25日販售的蒲燒鰻魚與鰻魚便當後,出現嚴重身體不適症狀,其中1名90多歲老婦人死亡。橫濱市政府今(29日)判斷,該起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毒。京急百貨公司同日也緊急召開記者會發聲明。PTT鄉民表示「鰻魚飯這塊老招牌也要塌了」、「台灣的米酵菌酸比較強」、「日本便當都放很久才吃,不會出事嗎?」
很多人喜愛用隔夜飯來炒飯,炒起來才會粒粒分明,不過,米飯若不新鮮,有可能滋生會致腹瀉的仙人掌桿菌,甚至生成邦克列酸(原名米酵菌酸)毒素,農糧署指,若要以新鮮米飯來當炒飯食材,煮飯時米對水比例用1:1或1:0.9,翻炒一碗飯搭配1~1.5顆蛋,就是最佳的「黃金比例」。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邱顯比在證交所《觀點》專欄中以「台股ETF春暖花開」為文,首度針對「00940」之亂發表看法,他強調,投信在行銷上若過度強調模擬結果,卻對歷史模擬不代表未來輕描淡寫,致使投資人過度樂觀,對投信產業長期發展並不是好事。
寶林茶室遠百信義A13店爆發食物中毒事件釀成2死,有4人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今天又新增一名通報個案,累計食物中毒影響人數達35人。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今(23)日公布最新病況,4人當中僅完成換肝的1人情況算穩定,其餘3人出現感染問題,有1人還靠葉克膜撐著。
食安問題連環爆!民進黨籍苗栗縣議員陳光軒昨(14)日在臉書發出一段影片,清楚可見一隻小蟑螂爬在盤子上,他也透露,這是在苗栗一家知名連鎖迴轉壽司店用餐時發生的事,引發網友熱議。而縣府衛生局15日下午也派員前往稽查,並強調即日起,針對3大百貨賣場共38家餐飲店展開稽查,以維護消費者食品安全。
台北市寶林茶室發生2死食安事件,傳出民眾吃粿條後發生「邦克列酸」中毒,導致聞「米」色變。亞洲大學食品安全檢測中心主任蔣育錚8日表示,「邦克列酸」在中性、低鹽、溫暖潮濕,且需有油脂的環境下才能繁殖致生,民眾無須過度擔心而不敢食用;至於為何寶林茶室致生「邦克列酸」?他分析,疑為方便分裝而在塑膠袋內抹油,才致繁殖。
寶林茶室越南籍代班廚師的手部與糞便,都被檢出邦克列酸(前稱米酵菌酸),但卻未出現不適,有醫師認為,廚師恐是「傷寒瑪麗」或是能和細菌共存的共生體,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這件事外界「充滿想像」,現今只能透過細菌培養與做細菌基因定序,來釐清真相。
客家委員會主委楊長鎮今天表示,將推動客庄社區經濟,設計客庄主題遊程,串連客庄在地產業,以推動客家旅遊。但立委表示,受「寶林茶室」中毒事件影響,客家粄條及米苔目相關產品的銷售受到很大影響,客委會應該幫忙。
寶林茶室越南籍代班廚師的手部與糞便,都被檢出邦克列酸(前稱米酵菌酸)毒素,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廚師糞便檢出邦克列酸,廚師糞便檢出邦克列酸,可以懷疑廚師腸胃道已帶有會生成邦克列酸毒素的「唐菖蒲柏克氏菌」,最嚴重的情況是「唐菖蒲柏克氏菌」,已在台灣落地生根。
寶林茶室越南籍代班廚師的手部與糞便,相繼被檢出邦克列酸(前稱米酵菌酸)毒素,外界質疑為何顧客吃了身亡,廚師卻一點事也沒有,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指出,廚師吃到的應該只是微量,所以沒有嚴重的症狀,或是長期接觸邦克列酸,已產生耐受性。
寶林茶室中毒案仍持續檢驗中,繼日前越南籍代班廚師手部驗出邦克列酸(前稱米酵菌酸),昨(6日)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證實廚師糞便,也驗出邦克列酸,引發網友熱議,質疑廚師沒洗手,是「傷寒瑪麗」翻版。醫師姜冠宇指,邦克列酸清洗沒這麼容易,文獻提及清洗該毒素需用甲醇、三氯甲烷、磷酸,拿沙拉脫洗也不一定洗得掉。
寶林茶室中毒案仍持續檢驗中,日前越南籍代班廚師手部驗出邦克列酸(原稱米酵菌酸)後,6日晚間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證實糞便也楊姓,但抽血、驗尿都為陰性。對此北市聯合中興醫院內科醫師姜冠宇直呼離奇,更推測可能是罕見的共生體。
寶林食物中毒案燒不完,衛福部昨晚公布,再增2案例,至今累計32人受影響。衛福部昨日開專家會議,拍板即日起「米酵菌酸」更名為「邦克列酸」,避免望文生義造成恐慌。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經歷不幸事件也是寶貴經驗,將由食藥署研擬指引,提供食品業者與餐廳業者避免毒素產生的處理原則。
寶林中毒案撲朔迷離,我來說明一下,目前關於米酵菌酸的好多誤解。首先,台灣本土沒有分泌米酵菌酸的菌種?國外研究已經證實,把1百多年來,五大洲所收集的唐菖蒲伯克氏菌的基因樣本,共2百多件做分析,結果發現1成多樣本具有分泌米酵菌酸的基因片段,五大洲都有,包括南韓,乃從稻鞘分離而來。
我來說明一下,目前關於米酵菌酸的好多誤解。首先,台灣本土沒有分泌米酵菌酸的菌種?國外研究已經證實,把一百多年來,五大洲所收集的唐菖蒲伯克氏菌的基因樣本,共兩百多件做分析,結果發現一成多樣本具有分泌米酵菌酸的基因片段(bon 基因),五大洲都有,包括,注意了,南韓,乃從稻鞘分離而來。
台北市政府2日公布委託台大法醫所採檢寶林茶室結果,在A13店越南籍胡姓代班廚師手部檢體驗出「米酵菌酸」,證實毒素發生在廚房。台大法醫所長翁德怡表示,廚師只是間接媒介、不是帶原者,可能頻繁摸到某個食材而沾到毒素,且推斷「幾乎不可能」有人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