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長期副作用的搜尋結果,共09筆
內政部9月18日通過《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修正草案,提出3大重點,包含保障房客三年租期、限制續約租金漲幅,以及強化出租雙方權益保障。修法目的在穩定租屋市場、提升居住保障;不過,實務面是否能兼顧房東利益、維持市場供給,仍引發業界討論。
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腦瘤,現行手術、化療與放療雖然能延長病童壽命,但副作用極大,陽明交大生化所王琬菁、腦科所蔡金吾團隊研究關鍵發現,鎖定「細胞天線」抑制小腦髓母細胞瘤,為日後精準治療鋪路,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惡性腦瘤,長期以來對病童與家庭造成沉重負擔,目前臨床仍以手術、放療及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但常伴隨嚴重的長期副作用,例如認知障礙及次發性癌症,現在科學家在動物實驗中找了一個極具潛力的治療標靶,為日後的腦癌精準治療鋪路。
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腦瘤,長期以來對病童與家庭造成沉重負擔。陽明交大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王琬菁與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蔡金吾研究團隊,結合小鼠與斑馬魚模型,首度揭開兩個關鍵基因TTBK2和HUWE1在小腦發育與髓母細胞瘤生成中的核心角色,找到極具潛力的治療標靶,為日後的腦癌精準治療鋪路。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國立清華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分院跨領域研究團隊,近期在阿茲海默症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團隊開發出無藥物治療方法,運用特殊設計的磁性奈米粒子,成功清除導致阿茲海默症的有毒蛋白質,這項創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
肺癌已連續20年位居國人癌症死因之首,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發起肺癌病友問卷調查,蒐集晚期肺癌病友於治療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並於今(26)日與民進黨立委劉建國共同於立法院舉辦記者會公布問卷調查結果,邀請專家學者提出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及改善晚期肺癌治療困境之政策建議,呼應賴總統「健康台灣」願景,晚期肺癌治療接軌國際標準,提升病友存活率,減輕病友經濟負擔,期望能夠於2030年將癌症死亡率降低3分之1。
國內每年有1.2萬人確診癌症,隨著醫療進步,存活率已提升,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罹癌後依舊可以有亮麗人生。雖然多數癌友都知道要運動,但近8成偏好走路,顯示雖然有動但並非「動得有效」。立法委員王正旭、癌症希望基金會提出「癌後運動處方、有動『5』保庇」主張,希望政府超前部署,整合醫院與社區的資源幫助癌友。
愛滋病有「20世紀黑死病」之稱,隨著現代醫學進步,多數患者已能透過藥物控制病情,但仍無法完全治癒。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成功將愛滋病毒(HIV)從受感染的細胞切除,為治療這種致命疾病帶來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