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高糖的搜尋結果,共606筆
「社會主義正在進攻紐約!」一則看似聳動的標題,近日在美國輿論場上炸開了鍋。引爆點是紐約州眾議員曼達尼(Zohran Mamdani)所倡議的「公營超市」(Public Supermarkets)法案。此舉在「自由市場」的美國心臟地帶,無異於投下了一枚政治震撼彈,立即被貼上了激進、乃至共產主義的標籤。
胃食道逆流好發於秋冬季,若胸口灼熱、喉嚨卡頓,都可能是此病表現之一。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邱筱宸指出,大份量油膩或刺激性的食物及菸酒習慣,往往會讓病情惡化。除了飲食控制,生活習慣也有助於緩解不適,但若症狀持續超過一周仍應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台灣糖尿病人口已將近260萬人,且出現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下族群發生率暴增25%。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今天(5)發表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並提出「全民減糖行動」建言,呼籲政府借鏡英國、新加坡等國經驗,提高含糖飲料稅,並強化含糖量標示,以具體行動推動「減糖」。
10月連假聚會、追劇、出遊樣樣來,許多人「犧牲睡眠換快樂」,醫師指出,長期睡不好,大腦會「未老先衰」。一項國際期刊研究指出,睡眠品質最差的人,其大腦老化程度幾乎是睡得中等者的2倍,背後主因之一是「慢性發炎」。
國內每年新增1萬多名大腸癌患者。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指出,他收治不少七、八年級生罹患早發性大腸癌的患者,研判與青春期愛吃高脂西式餐點、常喝甜飲有關。另有研究發現,每天喝2杯含糖飲料的女性,50歲前確診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倍。
常覺得累,小心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中。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慢性發炎如同星星之火,會漸進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加速老化與提高糖尿病、癌症風險,建議從「吃、補、睡、動、心」5面向來改善,飲食多蔬果有好油,更要運動、睡得好與適時紓壓,這同時也是長壽之道。
飯後不到一小時又想吃東西,當心假性飢餓找上門。國外多項研究指出,當人們處於焦慮或無助狀態時,壓力會讓大腦學會「說謊」,並製造進食的慾望。營養師薛曉晶建議民眾,可多練習「正念飲食」,學會分辨真假飢餓。
以〈奢求〉、〈一廂情願〉等歌曲走紅的歌手坣娜病逝,死因證實為肺腺癌。許多人認為,只要不暴露在污染環境、不抽菸,就能避免肺腺癌,但研究發現錯誤飲食也是兇手之一,高糖、高脂的食物都是推手。而頻繁食用超加工食品如汽水、洋芋片、雞塊等,罹患肺癌的機率,也比極少食用的人高出41%。
以《奢求》、《自由》等經典歌曲走紅的59歲的歌后坣娜(原名唐娜),傳出早在本月16日就因病去世。根據《ET新聞雲》報導,原先以為是紅斑性狼瘡,但知情人士透露真正死因是胰臟癌。胰臟癌有「癌王」之稱,醫師指出,常吃3類食物,將導致罹患胰臟癌機率增加8成。
歌手坣娜傳出本月16日因病去世,據《ETtoday新聞網》報導,雖然她患有紅斑性狼瘡,但最終是因為不敵胰臟癌離世。胰臟癌又有「癌王」的稱號,患者確診時恐已到晚期或轉移其他器官,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前體育主播傅達仁皆是不敵此病。
許多上班族會在下午3點享用下午茶,但須留意糖分炸彈。營養師張馨方分享解方,建議民眾可從午餐時段做起,搭配至少2個拳頭份量的蔬菜與低脂肪蛋白質食物。若飯後仍有飢餓感,可適量喝些茶水解渴,下午時再避開糕點、珍珠奶茶等高熱量食物,以免越吃越胖。
現代人生活忙碌,超商微波食品快速又方便,成為不少民眾解決三餐的選擇之一。不過,營養師提醒,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等「方便食物」的代價,可能是大腦記憶力的流失。國外研究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簡稱UPF)的整體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失智風險更增加了44%。
容易累、容易煩,吃飽就想睡,小心是粒線體功能衰退與早期糖尿病的警訊。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有些人血糖正常,但吃完飯就腦袋變鈍、好想睡,這常是粒線體功能失調所導致,如果不及早介入藍莓等抗氧化飲食、運動等健康模式,身體在長期代謝負載下,極可能演變為糖尿病。
10月連假不斷,熬夜追劇、安排旅遊等等,讓你也缺乏睡眠了嗎?當心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讓大腦「未老先衰」。國際期刊研究指出,睡眠最差的人,其大腦老化程度幾乎是睡眠中等者的2倍,背後可能與慢性發炎有關。
一日之計在於晨,少吃一餐不會幫助瘦身!營養師張馨方表示,早餐不必豐盛,民眾若想獲得飽足感,可選擇地瓜、麥片、無糖優酪乳等食物組合。她還提醒,不吃早餐可能導致注意力與情緒下降、午餐爆食、新陳代謝變慢,反而更易變胖。
近年「瘦瘦針」掀起減重熱潮,隨著第3代「瘦瘦筆」在台上市,再度引發討論。專家提醒,瘦瘦針並非萬靈丹,許多人誤以為「打了就不餓、不吃就會瘦」,忽略均衡營養進食與肌肉維持的重要性。若施打期間飲食高油高糖,不僅無法達到減重效果,還可能傷害腸道菌相,增加身體負擔。
近期天氣轉涼,許多人因賴床而匆忙出門,早餐只隨手拿點東西充飢。雖然吃早餐是啟動一天能量的第一步,但若挑錯食物恐讓胃部受刺激、血糖劇烈波動,導致頭暈、倦怠及情緒不穩。專家提醒,以下11種食物不建議在空腹時食用,以免喚醒腸胃變成增加腸胃負擔。
全台高血壓患者高達400多萬人,部分患者病情始終控制不佳。營養師薛曉晶表示,除了沒規律用藥之外,問題可能是出在身體缺乏鉀,鉀能幫助血管放鬆,排出體內過多的鈉,溫和地幫助穩定血壓,建議患者不妨在三餐中加入香蕉、菠菜與地瓜等高鉀食物,就是降血壓的密碼。
1名59歲婦女在陪伴家人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就診時,順便接受醫院子宮頸抹片篩檢服務,婦產科醫師鍾凱丞發現,婦人子宮頸有明顯出血情形,婦人透露出線斷斷續續的停經後出血長達1年,經院方安排子宮內膜切片及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癌第1期。
含糖飲料早被證實會引起許多新陳代謝問題,或是造成肥胖、脂肪肝。食安專家韋恩表示,許多人會誤以為無糖的代糖飲料是比較健康的選擇,但一項追蹤超過10年的大型研究發現,代糖飲料比含糖飲料更易誘發脂肪肝,只要改成喝水,就能顯著降低脂肪肝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