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鴻海子公司的搜尋結果,共14筆
台股昨受台積電(2330)、鴻海(2317)合力攻漲,收盤改寫歷史新高,以27,647點作收,漲372點,其中又以鴻海大漲8%令市場驚嘆。分析師陳威良表示,不管從本益比、股淨比來看,鴻海都被低估,更別提其持有工業富聯一股價值就高達328元。針對市場上熱門DRAM族群,他認為,南亞科(2408)、華邦電(2344)宜買黑賣紅,看好DRAM模組廠威剛(3260)、十銓(4967)、宜鼎(5289),下游代理商至上(8112)、擎亞(8096)位階則偏低。
美中再度延長關稅休戰90天,陸港股好high,國內陸股ETF也漲翻了,分析師股添樂發現,復華中國5G(00877)近2個月狂飆近90%,可能是今年台股最強ETF,前10大成分股近半是漲1~2倍的飆股,在上市5年後,不但重回發行價,8/29還創新高至21.27元,被套牢5年的網友不敢再玩,直接逢高落袋,也有人賺20%續抱。
日經新聞6日引述知情者的消息報導,日產正跟鴻海討論合作生產電動車,讓其計劃關閉七座工廠之一的追濱工廠,能繼續運作而免於關閉。鴻海則可透高追濱廠,去生產其自家品牌的電動車。這合作案若實現,能達到雙贏的結果。
鴻海旗下夏普持續轉型,12日傳將把位於日本三重縣龜山市的龜山第二工廠出售鴻海。對此,據夏普公布的中長期營運計畫指出,未來將集中發展具持續競爭優勢的車用、行動裝置與工業用途等產品,因此,產能波動性較高的龜山第二工廠預計2026年8月前轉讓給鴻海。
為強化半導體布局,並協助夏普(Sharp)瘦身轉型成輕資產企業,鴻海(2317)23日公告,子公司鴻元國際斥資155億日圓(約新台幣35.54億元)取得夏普福山雷射(Sharp Fukuyama Laser, SFL)百分百股權。根據公告,鴻元國際投資以每單位價格約1,291.66萬日圓,取SFL所有股權1,200股,總交易金額155億日圓。
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徐宏民及成功大學副校長陳鴻震,兩人在學術界地位崇高,其中徐宏民2016年還獲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欽點成立AI人工智慧實驗室,擔任計畫主持人;陳鴻震則是生技領域專家,曾任衛福部諮詢委員、科技部司長等要職,雙雙被踢爆婚外情,且對象是同一人,對此,台大及成大皆表示,事件屬於個人私領域範疇,沒有評論,也不回應。
鴻海對美國布局進入戰鬥位置,該公司30日晚間公告,旗下轉投資進行股權轉換,並代子公司Fii Holdings USA Inc公告取得Cloud Network Technology USA Inc.等八家美國子公司股份及股權,一共斥資3.449億美元(約新台幣113.15億元)。對此,外界認為,鴻海此舉是因應川普2.0,持續深化美國布局,維持AI伺服器的競爭優勢。
鴻海轉投資之夏普(SHAPR)27日宣布旗下子公司SSTC持有的SSTEC持股,轉讓給鴻海子公司Fullertain,持續進行轉型。對此,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夏普目標是轉型成輕資產公司,將保留、強化品牌業務,並淡出相機模組、面板、半導體等零組件事業,預期到明年3月底,也就是夏普2024財年結束前會處理的差不多。
今年首季專利排名出爐。晶圓龍頭台積電專利申請數一馬當先,以413件連5季登專利王。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鴻海時隔近2年,吊車尾重回前10大。外國專利王則是美商應用材料以250件續登,繼續在半導體及顯示器設備供應技術上卡位。
民進黨高市議員郭建盟今(29)日質詢時指出,鴻海電動巴士ModleT沿路拍攝高雄街景,轉作大數據研發自駕車,質疑市民在不知情狀況下,生活數據被私人企業作為商業用途,個資恐怕被濫用,要求高市府相關單位正視。對此,高市府法制局說,要看實際運用內容後,再進一步深入了解。
AI潛力無窮,受惠股中的獲利尖兵相繼脫穎而出,根據內外資研究機構觀點,臻鼎-KY(4958)、信驊(5274)2024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可望雙雙較前年度成長1倍左右,外資最新更將臻鼎-KY目標價由120元,拉升到市場最高的180元。
美系外資出具報告,臻鼎-KY(4958)受惠於集團母公司將替輝達GB200提供全機架解決方案,臻鼎-KY可望成為潛在受惠者,而自2023年底,臻鼎針對美系CSP廠交貨UBB(通用基板)、交換器板,切入AI伺服器供應鏈,美系外資據此調高臻鼎目標價至180元,直逼欣興(3037)的價位。
AI潛力無窮,受惠股中的獲利尖兵相繼脫穎而出,根據外資研究機構觀點,臻鼎-KY(4958)的2024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可望較前年度成長1倍左右,外資最新更將臻鼎-KY目標價由120元,拉升到市場最高的180元。
股后信驊自結2月合併營收2.9億元,相較1月業績高峰3.6億元,月減19.37%,惟對比去年同期,年增30.92%;累計前2月合併營收6.5億元,年增47.54%,顯示營運逐步擺脫高庫存影響,且受惠新世代伺服器平台對遠端伺服器管理晶片(BMC)需求提升,營收出現顯著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