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黃偉鳴的搜尋結果,共89

  • 校園空品大作戰!環境部推4層防護網 鎖定22工業區體檢

    校園空品大作戰!環境部推4層防護網 鎖定22工業區體檢

    環境部統計,近3年學校通報教育部空污陳情案件共26件,為了改善校園空品,環境部推出「校園空氣品質4層防護網」,今年鎖定22處工業區執行「工業區空污體檢」,並在周邊學校設置監測儀器,以利溯源、輔導業者改善,守護學童健康。

  • 捷運站PM2.5爆表沒人管 環團怒

    捷運站PM2.5爆表沒人管 環團怒

     不少人習慣搭捷運上、下班,卻不知道自己可能每天都暴露在高濃度的細懸浮微粒(PM2.5)環境之中!環境部2017年研究顯示,不論夏季或冬季,地下捷運月台比起公車、汽車、機車、步行、腳踏車,PM2.5暴露量都最高,原因在於車廂進站時車輪與軌道快速摩擦導致微粒揚起,但環境部至今卻未將月台列入室內空品管制範圍,環團呼籲環境部盡速納管,並加裝電子螢幕顯示監測數值,方便民眾隨時查看。

  • 空品白皮書納PM1 擬調移動空汙費

    空品白皮書納PM1 擬調移動空汙費

     環境部16日發布《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盤點出62項未來具體工作,並以「健康永續」為願意,也訂定2030年PM2.5年平均濃度達每立方公尺10微克以下、2035年更要達到8微克以下,並首次納入「PM1」(超細懸浮微粒)概念,至於外界關注核三除役,環境部長彭啓明則強調,核三除役後對空品影響微乎其微。

  • 空品政策白皮書出爐    首次提及「PM1」概念

    空品政策白皮書出爐 首次提及「PM1」概念

    環境部16日發布《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盤點出62項未來具體工作,並以「健康永續」為願景,也訂定2030年PM2.5年平均濃度達每立方公尺10微克以下、2035年更要達到8微克以下,更首次納入「PM1」(超細懸浮微粒)概念,未來環境部研擬要訂定PM1相關標準。

  • 全台中小學周邊 僅10個空維區

    全台中小學周邊 僅10個空維區

     為保護學童、病患、高齡長者等敏感族群,各縣市至今已設置91個空氣品質維護區,以管制高汙染車輛出入,環境部長彭啓明日前表示,未來將鼓勵各縣市在國中、國小設置空維區。然環境部統計顯示,目前僅10個空維區設在中小學周邊,環團、學者都表示,都市區的校園密集、學童人數多,呼籲優先鼓勵都市設置空維區。

  • 環境部監3高階主管人事異動 6日任命生效

    環境部監3高階主管人事異動 6日任命生效

    環境部5日傳出高階主管人事異動,官員證實,監測資訊司長謝炳輝1月中旬屆齡退休,明天起職位將由目前的大氣環境司長張順欽調任,大氣環境司長由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擔任,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根穆則調任氣候變遷署副署長。

  • 氣候通膨 家庭買菜多花7485元

    氣候通膨 家庭買菜多花7485元

     第3次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23日登場前,綠色和平20日分析過去3年氣候通膨對於家庭支出的影響,主張因氣候變遷導致一般家庭3年間在蔬果支出額外增加7485元,再加上吹冷氣,就會增加超過8千元,呼籲賴清德總統應加速台灣能源轉型。

  • 環境部擴大碳盤查 新納入500家企業

    環境部擴大碳盤查 新納入500家企業

     為持續擴大與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源排放量之管理,環境部擴大應盤查登錄對象,並依《氣候法》盤查登錄與查驗分級管理規定,9日預告「事業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草案,廣徵各界意見;環團認為除揭露碳排量外,政府應再投入資源協助進一步做碳盤查並輔導推動減碳措施。

  • 寧棄優惠 34企業不提減碳計畫

    寧棄優惠 34企業不提減碳計畫

     為達2050淨零碳排目標,環境部規劃從2025年起對排碳大戶課徵碳費、2026年繳費,但企業如提出自主減量計畫通過審核就可享優惠稅率,每噸最低只要50元,不過,有廠不願申請,其中還有2廠的年排放量逾10萬噸,環境部分析,事業單位排碳量偏低,與其投資改善設備,或許繳300元碳費比較划算,呼籲業者不要短視近利,環團也認為,應取消2.5萬噸的免徵額度。

  • 環境部嚴打漂綠!業者誇大不實宣稱將受重罰

    環境部嚴打漂綠!業者誇大不實宣稱將受重罰

    環境部允許業者可以申請自願性碳足跡並且提供標章揭露於產品上,但明明環境部僅提供產品生命周期排碳量,卻有業者宣稱低碳產品、台灣第一等,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27日表示,最近會有業者會接到誇大不實處分,公平會也有在注意,在此次的「自願性產品碳足跡管理辦法」草案中也有明定業者不得為誇大不實,若有任意標示或「漂綠」,依法可處新台幣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 鋼鐵、石化業景氣冷 碳排反增

    鋼鐵、石化業景氣冷 碳排反增

     根據環境部公布事業碳排放量資訊,即便去年各廠直接、間接碳排放相較2022年各減少4%,但細看個別工廠,近年景氣不佳、產能過剩的鋼鐵、石化業碳排不減反增,其中台塑石化在雲林縣的麥寮一廠碳排增加最多,中龍鋼鐵的增幅則是排名第6。

  • 碳費恐衝擊弱勢 學者促設轉型基金

    碳費恐衝擊弱勢 學者促設轉型基金

     碳費2025年開徵,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12日公布民調顯示,過半民眾認為碳費會使低收入群體受害、對台灣經濟及就業產生負面影響,還有高達8成5民眾同意減碳政策導致失業,應全額補助職業訓練。學者、勞團呼籲運用碳費成立「公正轉型基金」,促進綠色工作機會及職訓補助,並補貼中低收入戶電價、交通費及生活費。環境部回應,推動公正轉型是法定碳費用途之一,是否成立基金有待討論,但碳費規模有限,難以補貼中低收入戶。

  • 碳盤查擬擴大 優先納用電大戶

    碳盤查擬擴大 優先納用電大戶

     企業盤查營運期間產生的碳排即碳盤查,環境部目前已要求特定行業、500餘廠需碳盤查,不過監察院認為碳盤查及揭露是企業減碳基本功,建議環境部盡速擴大公告應碳盤查對象,優先將高用電行業納入。環境部回應,應碳盤查對象將考慮用電產生的間接排放,初步擬將百貨、倉儲、軌道運輸、大學、大型醫院等行業納入,具體上路時間未定。

  • CCPI台灣排名末段班 彭啓明嗆錯誤不公平

    CCPI台灣排名末段班 彭啓明嗆錯誤不公平

     德國看守協會20日公布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CPI),台灣今年排名60名,雖較去年進步1名,但排名倒數第7,屬於後段班,環境部長彭啓明強調,台灣氣候表現絕不是末段班,這份評比存在爭議,是錯誤的,他不太接受。

  • CCPI氣候評比台灣排末段班 彭啟明指「標準有爭議」:不接受

    CCPI氣候評比台灣排末段班 彭啟明指「標準有爭議」:不接受

    德國看守協會今日公布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CPI),我國今年排名60名,雖較去年進步1名,但仍屬於後段班,排名倒數第7名。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台灣氣候表現絕不是末段班,這份評比存在爭議,是錯誤的,他不太接受。

  • 期待核能新技術商轉案例 彭啟明:綠能仍是全球主流

     環境部長彭啟明14日指出,核能是全世界能源發展的選項之一,但在聯合國尚未獲得共識,目前綠能仍是全球主流,核能只是一部分,很期待看到新的核能技術商轉案例,但還需要一點時間發展,若新的核能如SMR或各種核融合的核廢料更少、經費更有效益,相信國人大家能夠接受。

  • 換燈具可獲碳權 環團籲嚴審

    換燈具可獲碳權 環團籲嚴審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本月上線,以台北101汰換地下停車場燈具取得碳權,每噸3500元最受關注。環團指出,換燈具僅須確認並非出於法規要求即可,相當不合理,呼籲這類微型專案加審「投資外加性」,確保減量行為不具經濟誘因,避免碳權濫發。

  • 碳費費率今底定!明年初上路 一般費率1公噸300元

    碳費費率今底定!明年初上路 一般費率1公噸300元

    碳費費率審議會經歷6次討論,終於於在日前建議碳費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2項優惠費率分別為100元、50元,環境部昨日按照碳審會決議預告草案,並將預告期縮短至7天,明定費率明年初生效。

  • 2026年碳費進帳60億

    2026年碳費進帳60億

     碳費出爐,但環團對優惠費率,以及「高碳洩漏風險事業」可再打2折,很有意見。但環境部指出,要適用每公噸50元的優惠費率A,須達成最嚴格的減量目標,並不容易,預估多數企業選擇適用每公噸100元的優惠費率B,估算首年碳費收入約60億元。

  • 碳費起徵每公噸300 最低價10元

    碳費起徵每公噸300 最低價10元

     碳費2025年起徵,碳費費率審議會歷經6次會議討論,7日提出最終建議,碳費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起徵、優惠費率A每公噸50元、優惠費率B每公噸100元。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企業與環團喊價落差很大,但各國碳費都是先低後高,尊重碳審會建議的價格。環境部近期就會依碳審會的建議碳費費率進行預告,明年1月1日公告生效,5月企業試申報,2026年5月則須依2025年排放量繳碳費。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