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控制血糖的搜寻结果,共295笔
全台约280万人罹糖尿病,演译基金会针对300万人10年健康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糖尿病患肾病变风险高达56.29%,为一般人11倍,糖尿病前期者风险也比一般人高3倍。专家指出,血糖出现异常就是警讯,应及早筛检、预防追踪。
在高龄化与癌症并行的时代,「免疫力」是维持健康与长寿的关键。林口长庚医院肿瘤科谢佳训医师于「预防医学 银髮乐龄照护讲座」中,以故事方式解说艰涩医学概念,指出免疫系统每日运作不息,负责抵御外来病原、清除异常细胞,是人体最重要的防护网,若失衡、老化或长期发炎,将使身体无法辨识癌细胞,增加肿瘤风险。
全台有200多万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成为重要课题。耳鼻喉科医师曾家承分享最新研究,饮食、运动有助于调控血糖,若长期执行,糖化血色素平均可下降1.8%,不过,他也强调成功的关键在于决心,如果一天药量在2、3颗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理论上有可能透过严格饮食与运动,达到减药或不需用药的状态。
一名40岁患者因开车困难,就医后发现右眼视力只剩下0.1到0.2,且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均为一般人的3到5倍,还着急地询问医师能否开刀让视力恢復,但被建议应先「控制血糖」,所幸他血糖下降后再度回诊,视力从0.2回升到0.6,也让医师藉此呼吁民眾,千万别因血糖遁入地狱。
全台有200多万名糖尿病病友。营养师李婉萍表示,想要稳定血糖,除了控制食物总量外,也要挑对食物,像是鱼、鹰嘴豆、南瓜与柑橘类水果,都是经研究证实有助于控制血糖的食物,尤其是鲑鱼、鲭鱼与平价的秋刀鱼,能延缓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建议一周至少吃两次。
在花莲开餐厅的42岁王姓男主厨,身型壮硕、体重达125公斤,今年初烫伤住院意外发现罹第二型糖尿病与严重脂肪肝,住院期间每日需施打4针约120单位胰岛素控制血糖。出院后,透过连续性血糖监测器(CGM)即时数据结合1周打1剂瘦瘦针,8个月过去体重剩93公斤。他坦言,以前不觉需要减肥,但变得健康很值得。
以《奢求》、《自由》等经典歌曲走红的59岁的歌后坣娜(原名唐娜),传出早在本月16日就因病去世。根据《ET新闻云》报导,原先以为是红斑性狼疮,但知情人士透露真正死因是胰臟癌。胰臟癌有「癌王」之称,医师指出,常吃3类食物,将导致罹患胰臟癌机率增加8成。
近年「吃粗粮更健康」的观念盛行,玉米、燕麦等成为餐桌新宠,《搜狐网》健康专栏指出,虽然粗粮富含纤维与营养,有助控制血糖、促进消化,但若摄取过量,反而可能伤胃、引发胀气与消化不良。专家提醒,以下4种常见粗粮看似养生,其实暗藏损害胃部的风险。
控制血糖主要从饮食着手,农粮署表示,烹煮米饭时,加水量不同会影响淀粉结构,进而影响血糖反应,水量少一点时,淀粉部分未糊化,进入体内后消化速度较慢,升糖指数可能降低。不过不能只靠「煮饭减少加水量」来控糖,真正健康的做法包括控制份量、营养均衡以及搭配杂粮或糙米。
手上、脸上或手臂出现老人斑,吃对就能消失?医师李思贤分享美国医师甘德里的案例,表示过去手上布满老人斑的他,透过低糖化饮食与调整肠道健康,一年内就让黑斑几乎消失。
菇类富含多种营养素,对健康相当有益处。医师杨智雯指出,菇类不只可以抗发炎、增强免疫力、预防失智,最重要的是能稳定血糖。她分享案例指出,一位35岁男子患有三高,数值极为不理想,一次就医发现下肢动脉阻塞,差点截肢,于是建议男子要控制血糖,维护血管内皮健康,并推荐对方多吃菇类,男子除了饮食配合外,也按时服药、运动,三个月后体重减去10公斤,糖化血色素也从8.5%降到6.0%。
燕麦一向被视为有益健康的谷物。营养师王证玮表示,燕麦不仅是早餐的好搭檔,更具有低升糖指数、高纤特性,不会让血糖急速升降,有助于控制血糖或体重、改善便秘、保养血管与稳定情绪,不过,肠胃比较敏感的人,建议从少量开始,且要搭配充足的水分,以免胀气。
想要健康,就得先顾好人体的「第二大脑」肠道,培养好菌是关键。医师张家铭指出,光靠益生菌保健品效果有限,还需要益生元提供养分,其中芭乐因膳食纤维与多酚含量丰富,是他最推荐的养菌食物,建议连皮带籽吃,才能发挥完整保护力,如果榨汁喝,膳食纤维会被滤掉,等于把好料都丢掉。
中秋节令美食不脱烤肉、月饼与柚子,但这些美食却常让血糖失控,因此有效控制血糖是一大挑战,如何在享受佳节气氛的同时,守住血糖不失控?中医大新竹附医营养师吴婉瑜和陈宛伶,提供糖友3个实用的中秋饮食妙招,让您吃得「开心又健康、团圆不升糖」。
有些人不敢吃芒果,担心太甜会让血糖飙。食安专家韦恩表示,美国研究发现,即使是每天吃很甜的芒果,不仅有助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降低体脂肪,效果比吃低糖谷物棒还要好。营养师薛晓晶表示,芒果确实营养丰富,但也不能卯起来吃,最佳摄取量为一次半颗中型芒果。
现正值火龙果的产季。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火龙果富含甜菜碱色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清除体内自由基,研究发现适量食用,能减少细胞压力、延缓器官老化,还有助于抗发炎、降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对肝臟和大脑也有保护作用,但提醒食用时最好整颗吃,不要打成汁,以免血糖瞬间飙高。
55岁范先生罹糖尿病多年,合併肾功能异常,体重曾高达120公斤,7年前出现手麻、背痛、胸痛、吸不到气症状,确诊急性心肌梗塞,紧急开刀装了2支心臟支架救命。不料,去年底又出现类似症状,半夜喘不过气送急诊,二度确诊心肌梗塞,装上第3支支架并进行气球扩张术,才从鬼门关前救了回来。
全台有200多万名糖尿病患,控制血糖成了重要课题。营养师薛晓晶分享有一位55岁男糖尿病患,因听到糖尿病会短命,到门诊寻求协助,在指导下,男子落实1212间歇性断食与天天运动,3个月后成功甩肉23公斤,空腹血糖值从220降到100以下,一扫初次谘询时,忧心只能再活10年的恐惧。
一想到运动就投降?其实不用进健身房或剧烈运动,走路也能有很好的效果。医师王思恒指出,透过「间歇式走路」,也能提升心肺、控制血糖、燃烧热量,还比较不伤膝盖,比单纯走路更有趣,可以无痛地开始锻炼自己身体,特别适合银髮族与忙碌上班族。
台湾社会糖尿病盛行,根据卫福部统计,全台至少200万名「糖友」,这群人如果想吃速食怎么办?糖尿病关怀基金会请来专业医师、营养师,分享用餐策略,基本上只要掌握热量需求及营养组成2原则,不仅糖友们,连正在控制体重或寻求饮食控制的人,都可以开心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