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博览会汇整制表。资料来源,各大学官网、招联会及大考中心,若有差异以各资料来源最新发布资料为主。(甄战学习顾问整理)
担任辅导工作时,经常面对家长疑惑的问道:「为什么现在的入学制度那么复杂?依照考试成绩分发入学不好吗?」其实从教育的立场而言,核心的问题不在制度简单或复杂,而是分配的正义。入学管道牵涉到学习资源的分配,简单未必代表公平正义,就像我们若要用爬树的能力衡量一只鱼,那它注定要是输家,多元管道可以让不同特质的学生都有展现能力的机会,其结果就是制度的调整。
111新制的入学管道相较于联考时代当然显得复杂,但其实并不难懂,2大考试(学测和分科测验)、4大入学管道(特殊选才、繁星推荐、申请入学和分发入学),各有不同规定和适合的族群,家长、考生只要稍加梳理便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入学管道,进而提前为自己的升学累积优势。
针对家长考生常提出的问题分别说明,以问答形式突破升学乱象,从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大学博览会汇整制表。资料来源,各大学官网、招联会及大考中心,若有差异以各资料来源最新发布资料为主。
迷思1:
Q:特殊选才应该与我们无关吧?
A:因为特殊选才这个名称,就以为自己不够特殊而主动放弃这个入学管道?其实特殊选才是向所有考生开放的入学管道,我们甚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免试入学。虽然开放特殊选才的名额有限,但各大学独立办理,所以
考生可以报考多所大学也有机会重复上榜。
新闻媒体常报导清大、交大等顶大的特选名额竞争激烈,但很多私立大学也开设特殊选才的名额,其竞争的程度则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强度,人人都有机会透过特选上大学。
迷思2:
Q:繁星推荐只要在校成绩好吗?
A:由于繁星的第一项分发比序是全校排名,在各校排名等值的原则下,偏乡或社区高中在校排名优异的学生,确实可以藉由这个管道争取最佳入学机会,甚至有些学生因此故意选择偏乡或社区高中就读,以期获得更好的全校排名,进而以繁星录取大学。但繁星的制度应该是较复杂且变数最大的入学管道。针对繁星推荐的重要提醒如下:
1. 繁星并非不看学测成绩,学测成绩作为检定标准,考生还是需要达到大学校系设定的标准才能选填志愿。
2. 繁星在111新制改为参採五学期的校排百分比,人数太少或太多的高中都不利,若真的因繁星而选高中,一届人数在300~400人的高中比较合适。
3. 繁星是两阶段的甄试,第一阶段须在高中校内获得推荐资格,才能代表自己的高中与其他高中推荐的学生一起竞争大学的录取名额。
4. 繁星有推荐序的差别,一般来说非一序的学生只能争取第一轮分发后剩下的名额,促使繁星入学的变数很大。
5. 繁星在大学端会分学群,每个学校学群有志愿数量的差异,选择时要注意。
6. 繁星每年录取的标准都有变动,参加繁星不能太倚赖过往结果。
迷思3:
Q:申请入学学测至多占50%,所以学测不重要了吗?
A:111新制强调申请入学的学测占比至多50%。相对的,综合学习表现(学习歷程和指定项目)则占至少50%,但学测成绩仍是申请入学的检定和倍率条件,也就是第一阶段筛选纯粹只看学测成绩,只有通过第一阶段筛选的考生,在第二阶段甄试总成绩时学测比重低于一半,也就是说,学测还是很重要,学测成绩不佳就无法通过一阶筛选。
迷思4:
Q:申请入学要看学习歷程,学习歷程越多越好吗?
A:学习歷程是用以取代旧制的备审资料,让高中生从高一开始上传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多元表现。依据111新制,在申请大学时,考生可以根据各科系特色和要求,从中央资料库中选择3项课程学习成果和10项多元表现项目提供给申请校系。所以,准备学习歷程不用计较数量,反而应该在意学习歷程与申请科系的关联性,关键是让大学教授可以看到考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迷思5:
Q:申请入学只有6个志愿,选校系根本是赌博
A:申请入学的核心精神是适性扬才,有限的志愿数会驱使考生审慎选择就读科系,也避免纯粹依据分数选填志愿的情况。报名申请入学时,考生可以依据往年的最低录取分数评估上榜机会,这也就是落点分析,在学测成绩公告后,可以在网路上找到免费的落点分析系统。另外要提醒考生和家长,如果落点系统能够搜集分享当年度考生的数据,将会比纯粹用过往成绩推估的结果更具参考性。此外,一般高中生也可以利用学测成绩参加科大的申请入学,每个考生还有5个科大的志愿。总之,志愿选填攸关上榜与否,多搜集资料和多听专家分析才是明智之举。
迷思6:
Q:申请入学二阶甄试评分标准是什么?
A:申请入学各校系可以自订二阶指定项目,各大学科系依据自己所需的特质设定不同的评量规准。111新制下,二阶甄试的日期向后递延至五月底到六月初。全国大专院校都会在两周内完成二阶甄试,所以撞期的情况必定相当严重。目前大部分大学科系都会安排两天的甄试时间让考生选择,考生在选填志愿时就要留意甄试日期,避免因为撞期而错失机会。
迷思7:
Q:111新制分发入学同时参採学测和分科测验,到底怎么看?
A:考试分发因为指考制度的调整而改变,最大的不同就是同时参採学测和分科测验成绩,但两个考试的计分标准不同,採计的方式也有新的规定,採计说明如下:
1. 分科测验改为七科,国、英、数乙不再考试,大学科系依据需要可参採学测成绩。
2. 大学参採学测、分科测验和术科,总数至少3科、至多5科,学测至多採计4科,分科测验至少採计1科。
3. 分科测验採45级分制,学测维持15级分制,但再分发入学时可以将学测成绩转换为45级分。
4. 大学科系可依据需求针对科目加权计分。
111新制上路,面对新的制度升学变革,家长学子难免会感到心慌意乱,但最佳对策就是「随时掌握最新升学资讯」。目前制度陆续公告中,家长和考生不能觉得事不关己,提早认识111入学新制,才能为自己创造升学优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