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招新制上路,大学招联会曾多次表示,各大学为了招到最适合的学生,第二阶段指定项目甄试,会透过建立严谨的书审制度,包括试评、初审、复审等,以及每份书面资料皆由多位接受过评审训练的老师共同评分,确保没有遗珠之憾,保障学生权益。然而为何仍有许多家长、老师质疑:「5选4之后,单靠学测成绩鑑别度不足」、「学测满级分仍然可能落榜」、「申请入学沦为多钱入学」、「学习歷程书审的评分各校不同是否公平?」等诸多热议焦点待解。
学测书审、面试、放榜时间延后,耐心与智慧考验的开始
学测改採5选4新制上路,导致第一阶段筛选通过后,进入第二阶段面试的人数大幅增加,当考生透过书面资料及短短的口试时间里展现自己,教授如何从大批考生中决定录取者?就成为大家最关心的议题。然而,111年考招新制正式上路后,未来的阵痛恐怕不会少,例如为了让学生高三下学期能够有完整的学习,学测成绩放榜后,书审及面试时间延后进行,美其名是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准备。第二阶段复试完成之后,还要继续等到6月,才知道自己是否已被大学录取。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煎熬,都是考验学子、家长及老师的耐心与智慧的开始。
优秀的学习能力是绝大多数大学最看重的一项指标
由于申请入学的参採指标,除学测成绩基本门槛外,以所占比高达5成以上的「学习歷程」最受考生、老师所重视。台面上大家都明白新制用意在于屏除考试定生死的陋习,但所衍生出的实施与后续评分的防弊与公平与否等问题,仍持续被大家所关心。最受质疑是各校评比、老师评分等标准都不一,採繁星入学时,明星高中的90分与偏远普通高中的90分,同时放在天秤的两端所得到的相等,是真平等?大学端若仍透过分数当作大学入学的採计或门槛,其公平性必受质疑。但千万别忽略,「优秀的学习能力是绝大多数大学最看重的一项指标。」
学习歷程呈现「探索过程」、「企图心」 、「温度」
本刊编辑团队曾就111考招新制下,四大入学管道新旧制的特色,及重考生怎么办等问题,访问大学招生委员会联合会执行秘书、清华大学副校长戴念华,并针对学习歷程(旧制的书审资料)评分的公平性与什么样的学习歷程较能获得教授青睐求解。戴念华表示:「不用长篇大论,能看见『探索过程』、『展现企图心』及『有温度』的学习歷程或备审资料才是胜出关键。」而且针对学习歷程檔案, 111年执行时会採双轨制,适用旧课纲学生若重考,申请入学仍可比照
现在用PDF上传在校成绩、课外表现等备审资料,大学会整体考量,不会只因重考生少选修几门课就不录取。
至于大学希望找到具备什么样特质的学生?及学习歷程的评分标准如何制定?清华大学是少数主动将其标准与格式公开于学校网站中。在110学年度清华个人申请,书审资料准备指引中载明,「清华审查委员具备专业书面审查经验,您不需要提供长篇大论,更不需要华丽文藻或包装排版,请您以自己的想法,依字数限制回答以下三题引导式自传问题,与一题引导式读书计画问题。」打击黑暗的最好方法就是点亮光明,清华大学无疑为新世代教育与大学考招制度做了一个最好的示范。
清华大学抛出引导式自传及读书计画,助高中生呈现自己笔者认为清华大学的公告,已为大多数担心自己不会包装、抓不到重点、害怕文不对题、写不好自传或读书计画的学子,提供方向。万法归宗,即便是未来每学期必须上传的学习歷程,仍能比照此范例精神,融会贯通后进行撰写。以下为摘录自清华大学网站的引导问题,同学们只要把握其精神,自由发挥,就是一篇有个人特色的自我介绍与读书计画。
一、引导式自传
1.请分享您的成长歷程中,曾经长期投入的一件事情。对您而言,意义为何?(以200字至300字为限)
2.您最专长的能力是甚么?您是如何培养及发展这项能力呢?请说明这些能力如何在未来就读学系班发挥?(以200字至300字为限)
3.请分享一个您在高中阶段曾正面影响他人、解决衝突或对团体有贡献的活动或经验。(以200字至300字为限)
二、引导式读书计画
若您进入清华就读,想更深入瞭解大学里的专业知识或进行跨领域学习时,您将如何运用高中阶段的经验或优势,寻找清华校内外资源完成目标呢?(以500字至800字为限)
透过呈现自己特色、标题精准的目录赢得评审第一眼的青睐
此外,某国立科大不愿具名的教授,对于考招有另一种看法。他指出,在校成绩通常是挑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前三志愿的明星学校后段学生,与一般高中前百分之五的学生,如何评比才公平呢?学习成果的城乡差距一直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此时只看成绩反而不公平。进入第二阶段书审时,如何让阅卷老师在ㄧ分钟之内,透过目录将送审的书面资料,展现自己对系所的企图心及在这个领域的期许,简单条例于目录页,是较容易胜出的关键。同学们不要心存侥幸,阅读过无数送审资料的老师们,即使一份只看3分钟,也能一眼判断是否是学生自己亲力所为,不会被代打的华丽资料所蒙蔽。另外还有一个重点:「能呈现自己特色、且标题精准的目录很重要,这是让老师立刻对自己产生好感的钥匙。」
新制学测第二阶段的致命关键「只限顶大校系有效」
少子化之下,即使教育新制再好,大学端仍敌不过生源不足与愈来愈难满招的现状。在总体学生人数都不够分配的大环境之下,升学辅导老师刘骏豪认为,学习歷程对新制的致命关键是「只限顶大校系有效」,当同学们花了大把时间去撰写制作的学习歷程,最终的好坏或评审公平否?其实对百分之60左右的学生其欲进入的中、后段校系影响极微时,这个教育改革就仍有完善的空间。现状是两极化,欲进入顶大的高分族群,在第二阶段必须分分计较,厮杀得见血,中后段校系即使是备取生,递补机率也极高。面对第一线人员提出的诤言,不是决策单位下头就能视而不见。
单一专长已不能满足未来所需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开启斜杠,新世代领袖就是你
清华大学贺陈弘校长在其写给考生的一封信「寻找,下一个世代领袖」里面阐明多元招生理念与跨域弹性学习方向。他在信中提到:「大学必须为『未来』培养人才,但未来产业环境快速变化,人生全靠单一专长已渐渐不能满足未来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大学必须发展不同的养成过程,协助学生发展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同时,大学必须增加学生来源的多元化,扩大学生的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多面向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无可预知,但全球人才需求的面貌正在滚动式修正中,「变是唯一不变」。青春的行迹不光只是进入一所明星高中、顶尖大学,虽然高中升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与其花时间抽丝剥茧的拆解考招制度的漏洞,不如以更积极的态度,透过这次的改变,养成持续多元终身学习的习惯,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大学想要挑选的学生,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才是开启斜杠,成为新世代里各行各业领袖的法门。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