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医学大学人文暨社会科学院心智意识与脑科学研究所与红然股份有限公司作品《离线时区》合作,以数位科技艺术展为媒介,研究人脑在接收此类多媒体视觉刺激时所经歷的变化,进而探讨具疗癒感的多媒体画面是否实际对于人脑或心理有平稳的作用。

在此研究中发现,对所有受试者而言,观展后能有效降低γ频率区段(>30Hz)的脑波强度,意味着大脑工作负荷量降低。此外,对于本身有忧郁与焦虑倾向的人来说,观展能够有效增强α频率区段(8-12Hz)的脑波强度,代表身心放松、心绪平静清晰。臺北医学大学在本次研究中,邀请41位民眾(有效样本为37位)来体验《离线时区》的沉浸式展览,透过问卷量表及脑波测量发现高达91.8%的民眾观展后的主观焦虑程度降低。

臺北医学大学人文暨社会科学院院长杨政达教授表示,此效果可能与预设模式网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相关,预设模式网路是由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后扣带皮层(Posterior Cingular Cortex)、楔前叶(Precuneus)以及顶叶顶下叶(Inferior parietal lobule)等脑区所组成,此网路已被证实与忧郁症患者常出现的负面思考(反刍思考; Rumination)相关,未来应做更进一步的研究验证沉浸式展览是否能有效降低预设模式网路的神经活动。

此次合作由阳明交通大学郭博昭教授提供自行研发的穿戴式脑波仪器与技术、臺北医学大学曾祥非教授提供脑波分析技术、以及臺北医学大学医工学院院长康峻宏教授协助周边生理讯号测量及分析。本研究为沉浸体验对身心健康影响的初步研究,期待未来这份成果能够开启更多健康科学与沉浸式展览的研究契机。

红然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长黄维韶也说明,《离线时区》作品宗旨即是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焦虑,能够进而与臺北医学大学进行脑科学相关的脑波试验,感到十分荣幸,也期望未来数位科技展演能在脑科学医学相关领域实际运用,开拓不同的跨界合作。

#研究 #臺北医学大学 #沉浸式 #展览 #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