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学佛教学院正式推出「宜兰县佛寺志第一集」,以每年六间寺院进度撰写,由阚正宗老师指导博硕士生,走进寺院进行田野调查,共同探讨如何将学术研究运用于佛教发展,保留宜兰县佛教发展的脉络轨迹。第一集内容为九股山吉祥寺、罗东菩提寺、员山明光寺。九股山吉祥寺是宜兰佛教发祥地,1904年由来自鼓山的真精法师创建。罗东菩提寺前身是罗东念佛会,最初礼请真华法师为导师,带动罗东的念佛风气。员山明光寺开山祖师为现年97岁的绍悟法师,与其弟子真明法师创办幼稚园及成立慈善塔,提供员山乡民的精神寄托。
10月12日举办「宜兰县佛寺志第一集发表论坛」,佛光大学校长何卓飞领衔校内师长参与论坛并表示,佛光大学创办人星云大师希望大学能为地方发展尽一些责任,因此在地服务是佛大很重要的使命;今天这个活动实践了在地服务,展现了一所大学担负着社会责任。在过去教育不发达的时代,寺庙是社区居民的活动中心、品德涵养中心。宜兰佛寺志的撰写,就是呈现宜兰区人间佛教的情况。期待未来能看到溪南、溪北的佛教样态,一起为宜兰佛教完成使命。
郭朝顺院长介绍计画案缘起,认为佛教的每间道场之发展,都是靠许多人共同成就,若未被保留下来,终将被歷史长河淹没。透过佛寺志书写,除了训练田野调查方法,更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事,如何让寺方感受到我们志在保留歷史的诚恳,这就是学习「尊重」,同时也是身教最好的示范。佛教学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协助推动佛教的发展,回馈社会与教界,关怀人间,以期培养更多人才投入佛教的文史研究工作。阚正宗教授报告三所寺院的田调成果并表示道,歷史是人活动的轨迹,宜兰寺院面临「人寺俱老」,现在不做以后则更难保留歷史。而学生以实际的调查行动,收集资料,并发展出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计画指导阚正宗教授认为臺湾佛教歷史资料不多,寺志更是百无其一。有鑑于此,藉由佛光大学跨域 2.0 的推动,在佛教学系主管、老师及专题课程的支持下,完成了第一本宜兰县佛寺志,希望为宜兰县佛寺留下完整的歷史资料!
另外,廖大庆先生以二十年前撰写南方澳歷史发展为例,当时收集五十多年歷史文物痕迹已非常不易,现在再次採访同批耆老,已有明显的人物记忆残缺、资料不全的情形;相较于此次计画是着眼寺院的百年歷史调查,更属不易,为此既感动又震撼佛大不畏艰难地投入,培养青年,必当全力支持。
宜兰县县史馆主编李素月,以一个从事宜兰地方研究的角度来看,非常感动佛大有庞大的团队支持佛寺歷史的研究;下田野如同一个试炼场,要找到珍贵的、不易被发掘的资料,相信佛寺志的撰写能留下更多地方发展史,县史馆也将提供珍贵史料,为宜兰歷史的建构与佛大一同努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