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刮骨疗毒」不是传说】
《三国演义》第75回记载,关羽指挥襄樊战役期间,被曹军的一名弓弩手射中了右臂,回营拔出箭,发现右臂已青肿,原来箭头有毒,毒已入骨,情况很严重。这时神医华佗恰好赶到,判断箭头上有「乌头之药」,已「直透入骨」,如果不尽快治疗,这条胳膊就得残废。关羽问怎么办,华佗提出了「刮骨疗毒」的治疗方案。
「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
于是关羽与马良弈棋,伸出右臂让华佗去割。关于这次手术过程,我们先来看《三国演义》的记载,再看《三国志》的记载。
《三国演义》叙述得十分详细: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眾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这段描写很精彩,既表现了华佗医术的神奇高超,又展现了关羽的坚毅。《三国演义》一向推崇蜀汉,杜撰了许多神化关羽的情节,如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但这段神奇的「刮骨疗毒」却不完全是杜撰的。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看来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是有来歷的,这个「可以有」。
【有关「刮骨疗毒」的史实对比】
对照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记载,发现有几处不同:
一是关羽中箭的部位:《三国演义》说是右臂,而《三国志》说是左臂,《三国演义》借用了这段史料却把一个重要的细节弄错了,也许不是无心之错,而是有意为之。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使刀,右臂如果不能动,比左臂受伤情况更严重,把右臂改为左臂增加了情节的紧张度。
二是关羽所中之毒:《三国演义》说是「乌头之药」,而《三国志》没有具体指出。乌头是一种主要产于南方的中药,可散经络之寒而止痛,适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的治疗,但其毒性很大,必须经过炮制才可使用,未经炮制少量即可使人中毒,轻者四肢麻木,重者躁动不安、肢体发硬、肌肉强直、抽蓄,直到意识不清而昏迷。
乌头可内服也可外用,因中箭接触「乌头之药」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很少的剂量能否致使关羽的胳膊无法动弹,这也值得怀疑。《三国志》说关羽中箭后创伤其实已被治癒,只是每到阴雨天骨头感到疼痛,说明该毒的药性并不大。
三是关羽中毒的时间:《三国演义》说是在攻打樊城时,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下半年,当时关羽率大军北上,攻击曹魏在荆州的两个重要据点襄阳和樊城,与曹仁、于禁、庞德等人率领的曹军展开激战,双方展开了多次攻防战,关羽在此战中曾经中过箭,倒也有可能,但正史并未有过记载。
四是关羽中毒的地点:《三国演义》说关羽中箭是在樊城的城外,《三国志》等史书没有记载。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樊城之战打得很激烈,关羽虽然俘虏了曹魏名将于禁,又杀了庞德,但始终未能攻克樊城,后来徐晃援军开到,在樊城外连破关羽的围头、四冢等营垒,关羽退走。
有人提出湖北省荆州市是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地方,无论按照《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这一说法均不成立,荆州市在汉末三国称江陵,是荆州刺史部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但却不是刘备在荆州的大本营,刘备留关羽守荆州,大本营是公安,即今湖北省公安县。
如果按《三国演义》所说,关羽中箭是在樊城,那么他之后就再没有回到过公安或江陵,不存在华佗在江陵为其「刮骨疗毒」的可能;如果按《三国志》所说,关羽中箭和疗毒也可能发生在后方,那么公安的可能性显然大于江陵。
五是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医生:《三国演义》说是华佗,《三国志》没有具体记载。华佗是汉末名医,在当时很有名,为陈登、周泰、曹操等人都看过病,史书均有记载。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刮骨疗毒」对他来说并不难,只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他就被曹操杀了,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已经过去了11年,所以《三国演义》里的这个情节与史实严重不符。
如果关羽中箭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前,华佗有没有可能为其疗伤呢?这种可能性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但很小,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前华佗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曹操指定为「私人医生」,难以四处行医,更无法给曹魏的对手去治病了。
《三国志》把关羽「刮骨疗毒」一事的记载置于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之前,按该书叙述习惯,这件事也应大体发生在此阶段。
【「刮骨」真的能「疗毒」吗?】
说给关羽「刮骨疗毒」的人不是华佗,还有一个依据,那就是手术的过程。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华佗为关羽手术并没有採取任何麻醉过程,眾所周知华佗被称为「中医鼻祖」,他发明了「麻沸散」,手术前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让患者服下,等患者失去知觉再实施手术,以减轻痛苦,像「刮骨」这样的手术,他当然会用麻沸散。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关羽因为中箭而中毒,能通过「刮骨」的办法去治疗吗?
类似「乌头」这样的毒,一般通过血液或消化系统吸收,迅速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从而发生作用,这种毒类似于被毒蛇咬伤,虽然谈不上会「七步倒」,但也拖不了很久。
从《三国演义》的描写看,关羽中毒后受伤部位出现了青肿,胳膊不能运动,这符合中箭毒的病理特徵,在没有抗毒血清的情况下,治疗方法应该是结扎伤口,防止毒素扩散,然后对伤口进行清洗和消炎,同时内服驱散和解毒的中药,让所中之毒慢慢消散。
也就是说,类似箭头上带的「乌头之药」,是靠人体代谢和循环系统传播的,毒素不可能只停留在身体的一个部位,一旦传播出去,用「刮骨」的办法无法根除。但《三国志》又确实记载了「刮骨疗毒」的事,该如何解释呢?按照该记载,关羽的箭伤其实已经基本痊癒了,只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感疼痛。
根据这个症状判断,关羽的身上已不存在箭毒,但中箭后遗留了骨伤,可能是外伤性骨髓炎,中医称附骨疽,民间称铁骨瘤,最常见的情况是外伤所引起的骨骼感染和破坏,时间长了会在原创面附近生出一些「死骨」,产生疼痛,通过手术的办法把「死骨」取出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好办法,所谓「刮骨疗毒」,指的应该是这个。
【本篇文章非正式学术论文,如有不同史实观点,欢迎留言指正】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