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谈判专家威廉尤瑞(William Ury)创办「哈佛谈判专案中心」,从30多年谈判经验汇整出重点,在《从说服自己开始的哈佛谈判力》中提及该如何有效与人达成共识,最重要的就是先和自己谈判,「不能说服自己,又怎么能说服说动别人」;威廉尤瑞「说服自己」的6个诀窍,分别是照顾自己了解内在的感受、想好B计画此路不通就转弯、别拒绝人生只要换个角度看待、活在当下接受就会带来平静、尊重是代价最低的让步和愿意付出你会获得更多。
【精彩书摘】
照顾自己,了解内在感受──从自我批判到自我了解
我在写这本书时,有两位女士向我寻求协助,她们是阿比里奥‧狄尼兹(Abilio Diniz)的太太与女儿。
阿比里奥是巴西知名的成功商人,他和父亲从一间小小的麵包店起家,渐渐扩展成巴西最大的连锁超市。当时,阿比里奥与他的法国合伙人为了争夺这家连锁超市的经营权,正陷入旷日耗时的复杂纠纷之中。虽然阿比里奥已将控股权出售给法国人,但他依然是董事会主席与大股东。早年愉快的合作关系,如今却演变成死对头。双方提请国际仲裁的案子正在进行中,形成一起大型诉讼案。于是,这场斗争成了媒体持续臆测的话题。究竟谁会是赢家?《金融时报》称这场纷争为「史上最大的跨洲董事会对决之一」。
阿比里奥陷入衝突的困境,看不见出路,而这场斗争也耗尽他的时间与资源,让他大感挫败,怒火中烧。这场已经持续两年半的恶斗,一般预测将会继续缠斗八年,届时他将迈入堂堂八十大寿了。
我仔细研究这个案子之后,前往圣保罗,造访阿比里奥一家,与他们深谈。阿比里奥与法国合伙人之间的衝突看似复杂,难以解决,但我意识到首要的阻碍在于阿比里奥的内心。他自尊心极强,自然会觉得合伙人非常不尊重他,对他太过恶劣。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究竟是要力争到底,还是要和解?每次进出董事会的会议室,他发现自己说出口的往往是违心之论,纯粹只是出于愤怒的反应。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
在我看来,解决纷争的第一步是,阿比里奥必须搞清楚他心里真正的优先顺序。所以我问他:「你真心想要的是什么?」他第一个反应是列了一连串清单给我:他想要以特定价格卖掉手上持有的股票;他想要取消长达三年的竞业禁止条款,因为碍于这个条款,他无法收购其他超市;他想要得到许多其他的资产,包括房地产。
我又继续逼问他:「我知道你想要这些具体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将带给你什么?看起来像是拥有一切吗?此刻在你的生命中,究竟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他停顿了一会儿,先是移开目光,然后又再回头看着我,嘆道:「自由。我想重拾我的自由。」
「那自由会带给你什么?」我问道。
「跟家人相处的时间,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他答道,「还有,自由可以让我追求事业上的梦想。」
当时,他内心最迫切的需求是自由。自由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但对阿比里奥的意义更是不同凡响,因为他曾经歷一段痛苦的往事。
几年前,他走出家门时,遭到一群城市游击队绑架。绑匪把他关在极小的隔间里,只留两个针孔大的洞口让空气流通,还用震天价响的音乐轰炸他的耳朵,当时他心想,他随时都可能被杀。幸好,他遭到囚禁一周后,在一场警察突袭搜查的行动中获救。
一旦阿比里奥和我厘清了他内心最深刻的需求,「追求自由」的目标就像北极星一样,能指引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引导我们所有的行动。他和我以及同事莱克斯教授终于能坐下来与对方谈判,在短短四天内就解决了这场耗时多年的激烈斗争。每个人都意外地对最终的解决之道感到满意,至于详情,我稍后会在本书第六章中详细叙述。
我们都希望生命中皆能如愿以偿。但是,就像阿比里奥,问题出在我们往往不太清楚自己真心想要什么。我们或许也想让生命中的其他人感到满足,像是我们的配偶或伴侣、同事、客户,甚至是与我们谈判的对手。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也往往不太清楚他们真心想要什么。
每当人们问我最重要的谈判技巧是什么,我通常会回答,如果只能选一项的话,我会说是「站在别人立场思考的能力」。毕竟,谈判是发挥影响力的活动,在谈判过程中,我们试图让别人改变心意。改变别人心意的第一步,正是搞懂对方的心思。
不过,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是件困难的事,尤其是彼此正处于衝突或谈判中时更是如此。我们往往一心只想着自己的问题与需求,只能稍微分神去考虑对方的问题与需求,有时甚至完全没有余裕去想别人的事。比方说,当我们向主管要求加薪时,或许满脑子只想着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没把焦点放在「公司预算吃紧」的问题上。然而,除非我们能帮公司解决问题,否则主管根本就没有能力为我们加薪。
有个优先却常被忽略的关键步骤,可以帮助我们厘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间接也了解别人想要什么。这个步骤就是先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聆听自己的心声,如此可以察觉你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同时也能厘清你的思绪。如此一来,你在心智与情绪上都会有余裕听进别人说的话,了解他(或她)真心想要的是什么。
在上述那个加薪的例子里,先倾听自己的心声,可以帮助你听进主管的话,了解公司预算吃紧的问题。
「站在自己的立场多想想」,这句话乍听之下可能很怪。我们不是早就站在自己的立场了吗?但是,想要确实做到却不如表面上看来那么容易。我们的天性就是会严厉批判自己、忽视或否定部分的自己。如果我们太过贴近检视自己,或许就会像歌德所说的「想要逃之夭夭」。有多少人可以保证已经探究过自己智识与心灵的深度?有多少人愿意怀抱同理心与宽恕的态度,定时倾听自己的心声,就像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对自己鼎力支持?
以下三种行动会对你有帮助:首先,从「阳台」观察自己(即先让自己冷静)。第二,怀抱同理心,倾听自己的心声,更深刻地探究你的内在感受真正想对你传递什么讯息。第三,继续往下探究,发掘隐藏在你内心深处的需求。
「走到阳台」,先让自己冷静一下
眾所周知,富兰克林是位非常实际的科学人,早在两百五十年前,他的个性就在《穷理查年鑑》中表露无遗:「这世上有三样东西,坚如磐石,难若登天:钢铁、钻石与了解自己。」对于最后者,他的建议是:「要观察所有人类,尤其是自己。」
如果你在谈判与衝突的压力下观察自己与别人,就会发现我们有多容易被别人的言行举止与说话口气激怒。不论是小至夫妻吵架、职场争执,或大至国家内战,几乎我调解过的所有纠纷都有相同的模式,就是:一个反应会引发另一个反应,然后再引发下一个反应。像是:「你为什么攻击他?」「因为他攻击我。」就这样周而復始。
当我们所有言行举止都只是出于反应,就会落入典型的模式,我称为「3A陷阱」:我们攻击,我们屈意配合(换句话说,就是让步),或我们完全逃避,而这往往只会让问题恶化。又或者,这三种方式我们全都用上。我们也许一开始会逃避或让步,但没多久,我们就再也受不了了,于是反击。然而一旦事与愿违,反而会惹火上身,我们就又落入逃避或让步的恶性循环中。
这三种常见的反应都不是出于真心。一旦引发「战或逃」的反应,我们的血液就会从大脑流到四肢,思考能力明显减弱。我们忘了自己的目的何在,往往做出违反心意的举动。当我们出于反应而行动,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力量其实我们原本是有能力对别人造成正面的影响,让情况好转的,之所以会这样做,我们实际上抗拒的是自己的心意,我们否定的是自己。
但我们有其他选择。我们不需要出于反应而行动,也可以学习观察自己。在我的教学与着作中,我都强调「走到阳台」的概念。阳台象徵心智与情绪的空间,那里充满洞见、冷静与自我控制。如果人生是舞台,我们所有人就是舞台上的演员,从阳台这个地方看戏,视野更清楚。为了观察自己,随时前往阳台是很重要的事,尤其是在进行任何艰鉅的对话或谈判的前、中、后各种时期。
我记得有一次在局势紧张的政治仲裁庭里,某国的总统愤怒地对我吼了将近三十分钟,指责我未能看穿反对党的诡计。当时,我之所以能保持冷静,是因为我默默留意了自己的感受、情绪与念头:「这不是很有趣吗?我感觉下巴紧绷。我察觉到内心有些恐惧。我感觉自己脸涨红了。我觉得难堪吗?」像这样,正视自己的感受,能帮助我消除那位总统对我咆哮引发的负面情绪反应。我可以从阳台观看,把整起事件就当作是场戏。在恢復镇定后,我便能与那位总统重新展开对话。
这就是重点所在:不论何时,只要你感觉自己因为一闪而过的念头、情绪或感受而动摇,你就会面临一个简单的抉择:是要慎思明辨,或是混淆不清。你可以观察并辨识这些念头;或是放任自己受制于这些想法,也就是把自己跟这些念头「混为一谈」。
替这些念头、想法或感受命名,有助于你从中抽离,不会过度认同或陷入其中。例如:喔,那是我的老朋友菲尔(Fear,即恐惧);现在这位是自我批判先生……利用这样的方式,藉此降低它们对你的影响,帮助你保持平衡与冷静。我的朋友多娜还喜欢利用英文的谐音,为她的反射式情绪取一些好笑的名字,例如「恐惧弗雷迪」(Freddy Fear)、「批判茱蒂」(Judge Judy)和「愤怒安妮」(Anger Annie)(幽默感也是你最好的朋友,可以帮助你重拾来自阳台的洞见)。一旦你为剧中所有角色取好名字后,就可以与自己保持距离。
观察自己,好让我们不会出于反应而行动,这种做法看似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特别是当棘手的对话或谈判正如火如荼开展时。正如一位企业主管最近告诉我的:「我自认是个冷静的人,在职场的表现也确实如此。但有时候,我发现自己会对太太发飙。为什么我不能像在工作时一样保持冷静呢?」
最近,有位名为夏洛特的妈妈告诉我,她与四岁儿子相处时,挫败感日益加深。她希望能与儿子建立充满信任的亲密关系,但他每天晚上都拒绝上床睡觉,让她快抓狂了。她的叙述证明我们很难抗拒直觉反应的诱惑,以及练习自我观察的确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夏洛特这样写道:
「面对新发现的情绪,我感到既着迷又害怕,于是我开始更近距离地观察『愤怒』究竟是什么感觉。我首先察觉到的是,愤怒有种煽动人心的吸引力。有好几次,我几乎可以看到自己就站在情绪的十字路口,其中一条路是通往冷静与善意的解决之道,另一条则通往勃然大怒。我觉得好难抉择,有时候甚至必须用尽全力,才能避免走到后面那条路上。在那个当下,表达愤怒就是我最想做的事;愤怒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还有压倒性的说服力。」
夏洛特好奇地研究这种煽动她对孩子发飙的强烈吸引力,并得以一窥她所说的「十字路口」。在那个当下,她若不是向怒气低头,就是要冷静地解决问题。如果她放任自己的怒气,那么她的儿子就会出于自我保护而跟她保持距离。如果她保持冷静,就可以朝她在乎的目标迈进与儿子建立充满信任的亲密关系。让她得以保持在平衡状态的,正是这种时时察觉自己的反应模式,并明白自己其实可以选择避免反射性的行动。
正如夏洛特所领悟的,自我观察是发展自主能力的基础。你也不妨试试看。。当你与别人互动时,一旦心里浮现愤怒、恐惧与其他让人心烦意乱的情绪,务必要留意。效法夏洛特,站在局外观察这些情绪,以及这些情绪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看看你能不能找出自己的十字路口,意即在当下,你可以选择一时衝动的反应,或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回应。后者可以让你进一步迈向你真心关切的目标。
自我探究,成为自己的旁观者
如果想要养成自我观察的习惯,培育「内在的科学家」将对你大有帮助。你就是研究者,而研究的主题就是自己。心理学家甚至还帮这种方式取了名字,称为「自我探究」(me-search)。倘若你能够运用研究精神处理自己的思绪与感受,将能帮助你保持平衡与冷静。此外,若要精通观察技巧,就需效法优良的科学家,以客观公正与开放的心态观察现状,并尽可能暂时停止自我批判。
我们都太容易批判自己,认定自己的念头与情绪非错即对、非好即坏。但是,在心理学的观念中,我们的感受与想法并没什么不对的地方。行动会出错,但想法或感受不会。当我们身为内在的科学家时,即使面对黑暗的念头与情绪,都要将之视为有趣的研究素材。我发现我可以持续自问一个简单却力量强大的问题:「难道这不会令人感到好奇吗?」这个问题会创造距离感,打开通往求知之路,而非踏上批判之道。这些年来,我已经养成自我观察的习惯,也渐渐领会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箴言:「智慧的最高形式是不带批判的观察。」
要训练自己不带批判性地观察,可以在每天保留一小段时间,只要短短的五或十分钟就好,安静地坐在一个舒适的地方,闭上眼睛,单纯观察心里闪过的思绪与感受,就像看着天空飘过的云朵一样。如果你停留在一个念头或感受上,或甚至出现严厉的自我批判时,不妨安然以对。你只需要察觉到自己卡住了,然后放掉那些想法,把思绪拉回当下,继续观察就好。这是一种正念的练习,你练习愈多次就会愈上手,也能逐渐熟悉心智的运作方式。
想像你刚打开水龙头装了一杯水,水里充满气泡,混浊模糊,无法透视。不过,如果你静待一会儿,气泡就会慢慢消失,水也会变清澈。我们现在试图对心智做的事正是如此:让气泡沉淀,我们才能洞悉自己内在当下的情况。在打一通充满挑战的电话或参加棘手的会议之前,我发现即使只花一分钟静心,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花一分钟与自己独处,并且闭上双眼,更有助于观察思绪、情绪与感受,让内心平静,然后我便可以在对话过程中更专注。这是非常容易的技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学习观察自己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当我们面对衝突时更是如此。透过不断地练习,你可以愈做愈好。最理想的情况是,「阳台」不只是我们三不五时造访的地点,而该是个大本营。当你与别人互动时,你可以学习一边在台上演戏,一边从阳台观看整出戏。当然,你必须透过练习才能达到这种境界。然而,只要你能以澄澈平静的心思面对生活,不但能改善人际关系,也可以轻松获得真心渴望的利益。
(本文摘自 威廉‧尤瑞《从说服自己开始的哈佛谈判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