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不可思议的跃进,世界也正在快速变迁当中。未来将要进入「弹性生涯年代(protean career)」,每个人都需要自主自立、注重成长、持续补充心理的成功能量,也必须为自己创造想要的机会,在变动中增强适应力,因此非常需要培养「工作勇气」、注重个人的生涯选择、以及自我实现。从工作、生活形态到人际互动等旧有的活动模式都被彻底颠覆状态下,我们也需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心理烦恼,需要在变迁中适应找到帮助成长的正向力量,学习锻炼强健的心理肌力。林萃芬拥有谘商心理师的专业证照,不仅横跨心理谘商界与企业界,更担任文化及服务业的顾问近十年。除了提供心理谘商,也开设心理学课程,为民眾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锻炼心理处方笺。只要懂得将恐惧或压力,转化为有建设性的行动,就能引导自己达成生命的目标。

【精彩书摘】

●向运动员学习锻炼心理肌力

在所有的生涯发展中,职业运动员最需要强韧的心理肌力(psychological muscle)。几乎每个成功的运动员,都是从小开始长期接受反覆严格的训练,成果却要在短短几秒钟或几十分钟内呈现出来。无论技术多么高超,只要成绩不如别人,就要接受「输了」的结果。

在高压力的状况下,运动员很容易表现失常,一个分心就失误了,一个紧张就失手了。所以,如何全神贯注投入比赛,同时又能让情绪快速平稳,立刻镇定下来应对比赛,不会因为刚刚的失误而影响全局,是左右胜负的因素。

很多运动员都曾经面临生涯瓶颈,因为运动受伤而被迫中断赛事,因为表现不如预期而再度坐上冷板凳。

如何让自己享受竞赛过程,不会患得患失,比赛结束后继续投入辛苦训练,可说是影响职业生涯长短的关键。

倘若熬不过考验,很多红极一时的明星运动员,会为了想要马上解除现实的挫折感,而沉迷赌博、酗酒、药物、性爱中,罹患成瘾症而不可自拔,从此人生过得荒腔走板,让人不胜唏嘘。

要评估一个运动员可不可以成为顶尖的运动员,最重要的是观察他陷入低潮的因应之道,以及心理肌力的强弱。

在新闻上每每看到运动员上台领奖牌时,都喜极而泣,这泪水中包含多少汗水与孤独,不只令人动容,也值得我们学习。

《锻炼「心理技能」挑战极限》

羽球天后戴资颖在接受电视访问时表示,她从小跟着热爱羽球的父亲一起打球,大人打球,小孩也跟着打。小学开始练球,小六已经没有对手,这个时候,父亲决定让她升级,跟年龄更大、球技更好的选手一起比赛,她又再度嚐到输球的滋味,从此也接受输球的挫折。

这个训练过程,可说是呼应「练习目标」的功能。

「练习目标」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心理技能」,提升我们的聚焦及专注力,激励自己挑战自我极限,增强超越的动机。

另一位棒球界的超级运动明星,铃木一朗的练习歷程也很值得我们深思。铃木一朗在三岁时跟父亲说想要打棒球,当时父亲花了半个月的薪水买了一副棒球手套给他,还告诉他这不是玩具,而是工具,从此以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铃木一朗每天都要去公园练投五十球、打两百球、守五十球,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铃木一朗多么想玩,都不能调整、更不能松懈。

在马林鱼总教练马丁利(Don Mattingly)的眼中,铃木一朗是个「每天都在球场上丢球,不断求进步,并且从未停止。有些球员会觉得倦怠或是偶尔停下练习,但他从不休息、日復一日的,这都展现了他对于棒球的热爱。」

但是眾所皆知,铃木一朗跟父亲的关系非常疏远,完全没有互动,回忆父亲训练自己的过程,他也认为「严格」与「虐待」只在一线之间。

从教练和队员的叙述中,会发现铃木一朗有些强迫性人格倾向,像是固定用订制的盒子装棒球,每次踏上球场前都会清洁、擦亮手套。

从纪律的角度来看,铃木一朗可说是达到极致;但从弹性的角度来看,他似乎没有什么空间;若从放松的角度来看,他则是从来没有松懈过。

事实上,「心理技能」的训练需要持续整个运动生涯。

大多数的运动员在一般状况,或是低度压力的竞赛里,「心理技能」都可以从容应对,可是在高度压力的情境中,表现往往不如预期。

上场竞赛时,为了追求最佳表现,需要强化的「心理技能」包括,落后慌乱时保持镇定,不管什么状况下都对自己有信心,知道怎么做好压力管理。

退休之后,需要帮助自己调适心理,重新设定人生目标。很多红极一时的运动员走出运动场后,往往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即使是缔造泳池传奇纪录的天才型运动选手菲尔普斯,当他决定在伦敦奥运退役,离开游泳舞台后,他从此停止训练,生活不知所措,体重开始暴增,沉迷酒精、毒品、赌博,连一手训练他的教练都劝不醒。走过迷惘混乱的岁月,菲尔普斯又重新振作,再度于里约奥运夺得金牌。

「心理技能」的终极目标,是锻炼「自我调整」的能力,不仅做好自我管理,帮助自己达成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像台湾之光王建民无论是否上场比赛,都不间断自主训练。他曾经表示:「我只是想要证明,只要我努力,就一定有机会重新上去(大联盟)。」这股自我管理的毅力,真的很令人佩服。

锻炼「心理技能」的过程中,保持乐趣也是很重要的,享受练习的过程,对自己感到满意,比赛后有满足感,才能够源源不绝地产生心理能量。

做好「心理能量管理」减少身心耗损

我们的心理能量是会流动的,如果心理能量流动到焦虑不安,害怕比赛结果输掉,那就没有能量流动到专注练习。如果心理能量流动到自责懊恼,就很容易因为过度练习而受伤。

运动员成名前与成名后,心理能量流动的方向也会改变。有些明星运动员的能量会流动到外务活动,自然就会排挤练习的时间。有些运动员流动到如何成为全场注目的焦点,难免会分心没有专注于比赛。

倘若运动员的心理能量流动到忌妒,就会陷入比较的漩涡里,靠着不平和愤怒的情绪驱动自己赢得比赛。

心理能量的耗损,往往不会在当下立即显现,而是会慢慢失去动能。

向运动员学习管理心理能量

无论是演讲、课程、心理谘商,我都会发现很多人的心理能量都流动到担心、焦虑、烦恼,而没有流动到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事情上面。

要知道自己心理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检查下面这四个心理需求。

第一个心理需求:是否拥有乐趣,感觉潜能被激发?

第二个心理需求:是否感觉被团队接纳?拥有归属感?

第三个心理需求:是否同时拥有控制力及自主性?

第四个心理需求:是否感觉自己是有能力的?充满能量的?

做好「心理能量管理」,既可让我们的潜能做最大发挥,同时还能拥有身心舒畅、心情愉快、精神饱满的能量。

(本文摘自《锻炼心理肌力:15项心理练习,摆脱那些职场与人际间的控制、害怕、停滞、危机与焦虑》/时报出版 提供)

图/《锻炼心理肌力:15项心理练习,摆脱那些职场与人际间的控制、害怕、停滞、危机与焦虑》/时报出版 提供
图/《锻炼心理肌力:15项心理练习,摆脱那些职场与人际间的控制、害怕、停滞、危机与焦虑》/时报出版 提供

#运动员 #心理肌力 #心理成功公式 #弹性生涯年代 #内在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