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添顺/鸿梅文化艺术基金会创办人
退休以前担任过四零四科技的CEO以及集团经营会(GEB)5位成员之一。退休后回到故乡新竹,成立基金会推动文化艺术,创立或者书店、或者工艺橱窗等。
林智坚/新竹市市长
新竹市人,曾任新竹市议员。39岁之龄为该届最年轻的县市长。2018年竞选连任新竹市长成功,成为新竹市升格以来,第一位连任的民进党籍市长。
香山记忆
产业的多样性
陈添顺(以下简称Ben):我在香山长大,当时香山跟现在不一样,是十足的乡下,到新竹要搭客运或者摩托车,很遥远。 然后,市长家除了务农也有渔业(蚵寮);我们家则是在牛埔东路,是农家,但那里有山有田也有海:我们经常去海里挖文蛤,另外还有一种公代(市长:我最近去哪边的海产店还有吃到。)要用耙子挖,挖回家补充蛋白质。当时香山工业区有很多产业,然后也是「客厅即工厂」的时代。在寒暑假,我们都会去打工,例如去东方窑业、美爽爽,或者纸厂。不缺工作,只要努力就有钱赚,虽然不是科学园区,但是很蓬勃。
所有对土地的爱,从此开始
市长:我跟Ben的生活区域相同,每到收割季节,三合院前面趴七仔(晒稻谷)。家里都会养鸡鸭狗杨。前面有荔枝树,后面有龙眼。盛产的时候就是小朋友自己用竹子切开做成的工具来夹荔枝跟龙眼,夹住树枝转一下,就会掉下来。我们家离海非常近,等于是在海边长大,从来不会畏惧海与水。我自己越离开香山,越想要回去亲近土地,就是源自这段体验。
小时候是跟爷爷长大。有个深刻的记忆:一到秋天,爷爷就会买红蟳,早上我们要一起数红蟳,看有没有跑掉;最常料理「红蟳炖高丽蔘」当时乡下比较好取得,不知道那是昂贵的食材。另外还有很多回忆,例如控窑。后来成家之后,都希望带小孩子去体验,但很多已经无法找到了。例如螃蟹的数量来来去去,堂兄弟就可以玩一整个下午。
我是七○年代出生,当时大家都是一个皮箱跑遍全球。我的父亲也是这样,做个小生意,当时附近有东方窑业(我妈妈在那里工作),做磁砖。我们在家里三合院都会做那种一个一个磁砖用树脂黏起来的排粒仔(马赛克磁砖)。简单说,跟Ben一样,我们小时候重要的回忆就是农田、海洋,还有蓬勃的产业。
以此延伸出来的期待
让年轻人留在/回到家乡
Ben:当时是乡下人,很崇景新竹。跟现在不同。现在回头看,很想念当时的夹龙眼、控窑;另外一方面也很想念当时工业很多元,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可以在家乡有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回头来看,这是我珍惜的地方。因为许多问题,大同窑业、美爽爽,各种大小企业都消失了。很可惜。多元化的产业,可能是多元年轻人得以回到地方的关键。
贴近自然的香山发展
市长:中小企业的转型的确是重要的关键,我爸爸的小工厂也是地方小企业,在八六年金融风暴也关掉。但同个时间,科学园区开始启动,许多专业人士找到发展机会。目前不只希望既有的科学园区,也希望找到全球来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有「香山精密园区」的计画。
回到原来的主题,很多人看到的是香山的没落,但我看到的是机会:高污染产业逐渐离开,我们才有机会重新看到、认识自己的环境;重新打早自己的新家乡。我有一个「田园城市」的愿景,想在香山打造低密度的聚落型发展,有些新竹人(或许是退休或许有小孩)想要田野生活,这时候香山就很适合,新竹大部分人都住在东区跟北区,生活空间可以疏散到香山。
我觉得我的儿时经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启发我很多建设的想法,例如现在做南寮渔港的建设,我们本来就是海洋之子,在建设就应该亲近海洋,不应该总是挡掉。安全着眼的话,应该教育小孩如何看涨潮退潮,而不是切断。香山可以是一个「新竹花园」。当市民很疲累时,需要一个优质可亲近自然的环境,就可以想到香山。一个以生态为优先。不是绚丽夸张、打卡一次就结束的地方是会一来再来,很棒、可以喘息的地方。
科技与人文
两种知识模式的相互支援 科技出身,为何对文化艺术如此有兴趣?
Ben:在乡下长大的好处是,兴趣非常多元,只要功课照顾好,没有一定要走怎么样的路。一直都爱文化、艺术,特别是音乐,后来所学的电子搭上了时代浪潮,幸运获得一些成功。但后来发现身边科技人在成长过程中美学等兴趣没有被培养(相对于建筑等训练),因此,科技人的生活都相对单调,习惯解题,不懂得「适应」。很多科技业高阶主管,压力如果没有处理好,就只会採取剧烈手段;如果他们生命中有艺术,或许就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这大概是科技世界缺乏的部分。
值得骄傲的文化歷史
市长:这是一个发展很早的城市,其实文风鼎盛。因为科学园区的发展,整体印象强调科技,「文风」被压下来,我觉得很可惜。以前蔡仁坚市长有很多文化建设,有些改善,他离开之后这些东西又不见了。这里又变成科学园区最重要,连清大交大也加深这种印象。我要让新竹人重新以文化感到骄傲。我们这座城市发展超过三百年,很多事情值得骄傲;但伟大的城市不只在于建设,需要重新活化古蹟。例如现在这个建筑,例如新竹美术馆,又例如新竹水道,这些都是建筑很棒,但是要用很棒的经营策展,让他的文化面真正呈现出来的重点。园区有个很好的产业聚落,所以如何将科技加上人文,形塑城市品牌,让新竹人感到骄傲,这是现在的重点。
总结:两位希望带给市民什么?
新竹市的骄傲
市长:我希望大家生活在这里觉得骄傲,这是新竹人应该感受到的。一、跟Ben一样,我们在推动「美感教育」与「阅读」:让小孩提早接触美感,不是从学校教育,而是在例如工艺橱窗这样的场所就可以接触到,书店也是。希望更多独立书店来新竹。二、相对应需要基础建设:建立散步城市、ubike、轻轨等等,以此可以慢速浏览城市。三、我们要用独特文化吸引更多人,所以如何展现新竹人的特有的人情味。这里地方小,人与人的脉络很紧密,人情味很浓,如何把这件事传递给外来者?是我们的重点,这件事不只是针对台湾来新竹,也包含国际其他城市来新竹。
以工艺出发、年轻中产阶级的感染力
Ben:市长要照顾很多人,我们作为基金会,也是社会企业,我们选择自己服务的TA然后启动之后,让企业自给自足。所以我们不是全客群,我们的TA是青年跟中产,我们认为社会发展的问题在于M型发展,如果有扎实的中产阶级,那样向上,老吾老、向下,幼吾幼,发挥影响力,中产阶级不是在说年收入,包含他的职业、教育程度,都是中产阶级的定义。工艺是我们实验过后觉得最好的切入点,工艺有实用面、有体验面,以用五感去品嚐。藉由工艺的美感教育以及阅读,这些人不只是顾及自己的安身立命,他们会发挥他们的创意,能让他们觉得认同,这个城市就会越来越有活力,然后把科学园区,清交人带进来。也让外国人觉得新竹市是一个值得停留的城市。
(本文摘自 《IN新竹003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