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生的大猫熊宝宝「圆宝」,有不少游客都会直接叫牠「小猫熊」,作为一种可爱的称呼,但臺北市立动物园就澄清,「大猫熊」和「小猫熊」其实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的物种,只不过因为趋同演化的关系,生态习性出现了许多相似之处。
园方指出,大猫熊和小猫熊在演化上并非系出同门,而是由于为了适应环境所衍生的「趋同演化」的关系,让两者在生态习性上出现了不少相似之处,像是大猫熊和小猫熊的前掌都有6指,特化的腕骨形成第6指(或称偽拇指),而这个长在腕上的第6指让牠们增加了抓握竹枝的能力;此外牠们也都会「擦屁股」,利用肛门腺来标记领地、划定地盘。
除了这些相似点外,大猫熊和小猫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树栖的小猫熊长有长尾巴来保持平衡,牠的毛髮通常为咖啡色系,因此有红猫熊、火狐狸的别称,而且跟浣熊也更有亲缘关系;至于黑白色系的大猫熊更常在地面上活动,尾巴短,和熊科动物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
今年2月26日,大陆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发表文章,根据基因分析显示,布在四川、云南、缅甸的「中华小熊猫」,和另一种脸部毛色偏白、尾巴环状条纹较不明显、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西藏、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的「喜玛拉雅小熊猫」有明显的遗传差异,其实两者是不一样的种。
只不过目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及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上还是维持同一种小猫熊。此外,小猫熊曾一度遍布欧亚,现在只局限在青康藏高原南部及东南部 2200公尺到4800公尺高度,被列为「濒危」的牠们野外族群数量不到1万只,族群危机程度令人担忧。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