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8)是除夕,除了团圆饭以外,小朋友们最期待的就是领压岁钱,收穫大把钞票。不过有趣的是,压岁钱在古代并非真正的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物品,且一开始和春节没有任何关联,直到宋代才有了过年送压岁钱的风俗,清代末期时才开始以金额小的真钱当作压岁钱。
大陆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湛在央视节目《古韵新声》介绍,其实在古代,压岁钱并不是真的钱,且原本的名字为「压胜钱」,也称作「花钱」,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物体,上面还刻有吉祥寓意的文字或图案。《广州日报》也称,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这种钱并非流通于市面上的货币,而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门铸成钱币形状的驱邪品。
根据《资治通鑑》记载,压岁钱之说来自唐代,当时唐玄宗拿来赐给杨贵妃生下的儿子,与春节没有任何关连性,直到宋代才开始有过年送压岁钱的风俗,清代时才出现「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绳置之卧所。」只是当时的压岁钱仍然不是流通货币,而是特制的铜钱,上面不会铸上币值,只有「长命百岁」、「阖家平安」等吉祥文字。
可以说直到清朝,压岁钱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钱,而是仅仅为了「压岁」存在的物品,因为在古人心中,「岁」与「祟」相同,也就是「鬼鬼祟祟」之意,清代记载京师地区过年风俗的《燕京岁时记》提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从清末人们才开始用真钱「压岁」,不过都只是面值很小的铜币而已,即使是大户人家,也不会拿出大的银子或银票来压岁。因此真正的压岁钱只是一种「吉祥物」,就算是真钱,金额也很小,只具有象徵意义,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能够平安健康。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