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选秀中,能够被选中、进入后宫的秀女很少,比如乾隆60年的选秀,8000多名秀女只有8人脱颖而出,然而每次选秀都需要花费数万两银子,并动员全体八旗,声势十分浩大。大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指出,选秀对于皇帝来说,不只为了选妃,还能观察并防止旗人女性汉化的情况。

毛立平指出,八旗女子是三年一选秀,除了为皇帝选妃,还相当于朝廷对旗人未婚女性的一次人口普查,同时也是皇帝了解旗人女性的重要窗口。乾隆24年,皇帝发现部分旗人女子「仿效汉人妆饰」,于是严加斥责;乾隆40年,又发现旗人女子戴耳环方式受汉文化影响,直言旗人女性在选秀这种公开场合都如此装扮,平日衣着的汉化程度肯定更严重。

从此之后,清代皇帝便透过选秀,检查旗人女性的汉化倾向,也是选秀女制度在清代中期后增添的重要新功能,皇帝不但会透过选秀向年轻旗人女性灌输皇族的选婚优先权,也会趁机检视旗人女性的民族认同,并进行族群教育,以加强族群意识,若发现「各旗满洲蒙古秀女内有衣袖宽大、汉军秀女内有裹足者」,她的父亲、所属旗的都统、章京(武官职称)都要受罚。

除了穿着打扮,皇帝还有其他加强旗人女性族群认同的手段,像是突出姓氏,在原本的满州风俗中,不论男女通常只会称呼名字而非姓氏,导致一些满人对姓氏并不在意,甚至为了方便而改为汉姓,乾隆得知后惶恐不已,担心事态继续发展下去,旗人将可能忘本,于是规定引见官员时,除了写上名字,也必须写清楚姓氏,选秀则要把秀女的姓氏写在绿头牌上,不但便于区别秀女的出身,也能强化她们对家族的认同。

#清代 #选秀 #八旗 #皇帝 #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