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问「闹蝗灾时为何不吃蝗虫度荒?」这类问题,总会被批评为「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并非愚昧或冷漠,而是现代人对古代农耕社会生存现实缺乏了解。《搜狐网》歴史专栏指出,歷史上确实曾以蝗虫充飢,但蝗灾与饥荒之间的时间差、环境条件及食物链结构,使得「以蝗充飢」并非长久之计。

古人确实吃过蝗虫

从史料可知,人们在蝗灾时期确实吃过蝗虫,古代饥荒时泥土、树皮都能入口,更别说蝗虫这类高蛋白昆虫。唐代贞元元年(西元785年)夏天,蝗虫肆虐,自海边至河陇,连飞十余日。饥民无食,只得捕蝗为粮。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山东、河南、河东等地亦发生蝗灾,民眾捕蝗晒乾贮存以充饥。

其实食用蝗虫并非中国所独有,埃及萨克拉村4400年前的墓碑上,就刻有人吃蝗的图案;《圣经》也有相关记载,阿拉伯公元前8世纪的壁画中,士兵们烤食蝗串的场景更是常见。这些「蝗虫串」与现代烤肉串相似,去头、翅、足后以文火烘烤,色香俱全。

然而,既然蝗虫遍地、数量庞大,为何古人仍逃不过饥荒?关键在于蝗灾与饥荒并非同时发生,蝗灾多出现在春夏,当时尚有粮食或野菜可食;真正的饥荒往往出现在秋收后的冬春季节。蝗群飞过后,农作全毁,接下来数月无粮可收,才是饥荒爆发之时。

蝗灾与旱灾相伴

蝗虫的生态习性也造成食物危机,蝗灾常与旱灾并行,因蝗虫偏爱乾热环境。雨水丰沛之年,蝗卵难孵,青蛙、鸟类等天敌繁盛,自然能抑制蝗灾。但当乾旱发生,植被减少,蝗虫便群聚觅食,啃食农作,寸草不留。牠们飞离后,土地荒芜,粮源断绝,饥荒才真正降临。

即使在蝗灾爆发时,部分农民确实捕蝗回食,但保存问题成为最大难题。将蝗虫晒乾储存虽可暂解飢饿,却无法支撑漫长冬春。且蝗虫本身位于食物链较高层,牠们以植物为食,能量转化效率低,捕得再多也难以满足人类长期的热量需求。

因此,歷史上人们「不食蝗以度灾」并非因为愚昧或洁癖,而是现实条件使然。蝗虫虽可食,但数量、时机、保存与营养价值皆不足以成为主要粮源。所谓「蝗灾不食蝗」,并非「何不食肉糜」式的荒唐,而是农耕社会在天灾面前的无奈选择。

#蝗灾 #粮食 #作物 #旱灾 #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