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暂时停工后,核一、二厂核废料存放问题备受关注,立法院社福及卫环委员会昨邀环保署、经济部、原能会、台电等官员专案报告,立委刘建国及环保团体都质疑,台电无法处理核废料问题,「核一、二厂恐成核废料最终弃置场」。

刘建国请来从311福岛大地震后关注核安问题的宜兰人文基金会,他们拿出核一厂1:20的乾式贮存槽模型,当场质疑若遇颱风、地震或土石流,这些放在户外的贮存槽经过风吹日晒,又无防撞、耐震设计,恐怕不堪一击,会发生辐射外泄的重大意外。

宜兰人文基金会董事长陈锡南指出,美国乾式贮存槽至今最久只用26年,根本无法如台电所宣称可以存放40年,且1个贮存槽重达228公吨,也无法使用机械吊臂外移、运送,核电厂恐成核废厂。

宜兰人文基金会顾问、核工专家贺立维也说,台湾现在根本没有燃料棒再取出的技术,位于龙潭的核能研究所,26年前就曾发生7次氢爆,他质疑40年后,台电要如何处置乾式贮存槽中的核废料。

台电副总经理陈布灿回应,目前美国的乾式贮存槽的确只用26年,但美国也是设计40年为安全年限,皆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台电会以自动远距方式操作,外移、取出不会有问题,乾式贮存槽为中期处置,台电并没有要把核一厂作为最终处置场。

陈布灿表示,国内核废料的最终处置场,曾选过金门乌坵与台东达仁乡,但尚未进行公投,无法确定最终处置场落脚何处。

经济部次长杜紫军说,经济部正在研拟成立独立的行政法人─核废料处理中心,专门处理核废料问题,避免外界质疑台电「球员兼裁判」,立委江惠贞呼吁,此规画应优先送立院审查。

原能会说,核一厂用过的核废料,至今都放在燃料池中,按照核一厂运作周期,预计再1年半就不够用,由于核一厂规画2018年除役,若届时燃料池空间不够,核一厂恐提前退休。

#核废料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