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社会刻意渲染「中国威胁论」时刻,东亚有一个政权、一个国家利用「中国威胁论」,大幅度翻转其长久以来的国家定位,调整其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显然并非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反而可能加剧地区紧张,深化世局的不稳定。
这个政权、这个国家正是安倍晋三首相领导的日本。
在台湾,人们对于安倍晋三的关注,局限在刺激经济的「安倍三箭」,对于安倍政权外交和防卫政策的动向关注甚少。安倍三箭始发之初,人们一片叫好,如今安倍三箭的副作用逐渐浮现,瑞银(UBS)更警告,安倍的3支箭都得调整,才能避免「安倍末日」降临。
即使如此,安倍政权的拥护者仍乐观期待安倍经济学的效用,同时,更把安倍的外交与防卫政策「视作高于安倍经济学以上的成果」。安倍外交与防卫政策的中心课题是什么?又会产生怎样的效应?
在二次安倍内阁成立的第二天,安倍发表题为〈安全.钻石构想〉的论文,表述了安倍的外交政策,安倍在文中表示,要「连结澳洲、印度、日本、美国的环带,形成一个钻石,保卫印度洋到西太平洋海洋权益。」为何安倍提出这样的构想呢?
因为他把中国大陆捍卫东海、南海核心利益的作为,视为对日本的扩张与威胁。安倍一方面声明不向中国「屈服」,一方面也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的崛起将成为美国的挑战,他呼吁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主义国家「重返亚洲」。
安倍在与印尼总统尤多约诺会谈后,发表了「日本外交的新五大原则」,包括「保障合乎普世价值的思想、表现、言论自由」、「在海洋上实现法律与规范的支配」、「追求自由且开放的经济合作关系」、「加强文化上的联繫」以及「促进下一代之间的交流」。这新五大原则说得动听,但要害是「在海洋上实现法律与规范的支配」,亲安倍的日本评论家对此原则做出了说明:「对意图以武力变更领海的中国所设下的强力牵制」。
诚如日本评论家所点出的,安倍的外交路线「一切以建立对中国的包围圈」为优先,在「和各国领袖构筑经济关系的同时,也早一步确认了价值观外交、对中国包围网的必要性与军事上的合作关系。」至于具体的步骤,除了向美国示警并振兴美日同盟、争取欧洲、连结东南亚、南亚、大洋洲以外,最引人注目的和发展、强化与俄罗斯、蒙古的关系。
安倍上任之初,马上和俄罗斯普丁总统进行了电话高峰会谈,这是向世界发出的重要讯号,随后,在安倍出访美国的同时,他派出了前首相森喜朗担任特使出访俄罗斯,安倍的用意,一方面是牵制中国,一方面是要解决北方领土问题,至于核心,还是要用「强势的资源外交」拉拢俄罗斯。
安倍的种种作为,既是构筑对中国的包围网,也是要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打造「自立的世界构想」,希望日本成为主导世界的重要力量,同时「为日本的自主防卫铺路」,也就有了集体自卫权解禁的事件爆发。
「自立的世界构想」、「自主的防卫体制」,安倍正一步一步的外交与防卫政策松绑,要让日本和他自身成为世界政治的主要玩家之一。持平来说,以日本的经济与科技实力,希望有相对称的国际政治发言权,原本也无可厚非,现在的国际局势,也和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不相同,至少中国不再是积弱不振、任人宰割的国家,日本要重回军国主义路线在现实上也很难实现。
然而,安倍路线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安倍追求的日本自主与自立,是以与特定国家的对立为假想敌,放弃了对话与协调的和平路线,反而走向富国强兵的危险道路,并针对特定国家结盟对抗。
安倍路线的一大危险在于,从对抗出发的外交防卫路线,只会加剧地区的紧张关系,东亚走向军备竞赛,甚至出现摩擦衝突的机率大大升高,连带将影响世界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实现安倍所标榜的「追求自由且开放的经济合作关系」、「加强文化上的联繫」以及「促进下一代之间的交流」?在对抗路线下,首当其衝的就是台湾「亲美、友日、和中」路线,势必出现摆盪与撕裂,同时也会影响台湾内部的朝野关系。
安倍路线的另一大危险是,当马航遭击落事件爆发后,俄罗斯已经成为眾矢之的,该国原本就不是民主主义的奉行者,原本就不该是安倍「价值观外交」中的结盟国,如今,日俄资源外交的强化,和世界对俄罗斯的制裁势必出现矛盾,也将导致安倍外交的裂缝出现。
对抗中国或实现价值观外交?安倍晋三究竟要带领日本走向何方?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